首页 理论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之探索手记(2014修订)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之探索手记(2014修订)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老师,你在信中让我搜集守丰一些资料,我曾在空闲时间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收获不甚大。李老师,上次给您的那封信中,有几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她在高考体检时体重只有73斤。)相矛盾的特点在她身上一起集中了。那一次她讲《十日谈》,说起卡特威林恨他老婆使她“怀孕”的一段,两人笑得腮痛。亦笑亦骂,统为关心与帮助。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之探索手记(2014修订)

信寄出去以后,我又开始了期盼。这次我等了一个多月,终于等来了冯珉娟的一封厚厚的回信——

李老师:

您好!近来工作顺利吧?

我收到您的信好长一段时间了,自己也非常清楚这封挂号信的分量,但是由于我自进入六中以来,学校考试一场接一场,每次考试都淘汰复习生(我们复习生明年能否参加高考还不清楚),所以为了暂且占住这一席之地,只有拼命用功,现在风声不太紧,吁气之余,才得以给您写这封回信。

我现在非常后悔,守丰在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对她施以更多的帮助,也没有留下更多的纪念物品给今天。毕业的时候,由于她家庭条件紧(更主要的是她对同学之间交换照片这种表面热乎劲掩着的应付认识得深——当然也不排除出于真意),她没有照太多的相,这张彩照是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合伙拍的,送给您作为永远的纪念。黑白的是她初中三年级时的毕业照,由于保存它的那位同学不舍得往外送,只好翻拍这一张送您,原谅我没有找到她单人的比较清晰的照片。

李老师,你在信中让我搜集守丰一些资料,我曾在空闲时间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收获不甚大。记得在一起的时候,她听说我从初中开始写日记坚持到现在,就曾对我说:“你真有意思。其实写日记白白增加烦恼,没什么用。”我问她:“你不写?”“当然写,在我失望的时候,在我悲观的时候,我就写,写心灵最深处最可怕的令我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念头,写我自己活着对于家庭的负担,想到泰戈尔所写的那种生与死合二为一的那种永恒。不过,写完之后,过几天,在我恢复理智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我就恨自己,甚至用手打自己的头,我往往在自己不敢看完全文的时候,就动手撕,所以一片也不保留。干净利索——没尾巴狗跳墙。”(她总是那么幽默、乐观)由此我断定她没有什么日记可寻。至于信件,我只知道她与外界通信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您,另一个是曲阜师范大学的一位女同学。我已经发出几封信找那位女生的详细地址,也许不会有音讯,到时候再跟您联系。

李老师,上次给您的那封信中,有几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前些日子我从我和守丰的原来的班主任那儿得知了一些较为详细和确切的情况:杨守丰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连我们班主任都不知道,她父亲和守丰从未对任何人讲(我是从她平常所吃的那么多种类的药上猜测她的病的),只是听老师说,杨守丰的身体已经失去增生细胞的能力(她在上高一的时候手上擦破的一块皮到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好——彩照上可以看出),全身的血需要彻底换。她在高考体检时体重只有73斤。更为可悲的是,她的通知书并不像我们同学给我来信所说的一样,在她死后到来,而是根本没有来!老师说她的体检没有通过。我所见的守丰哭得最多的时候,就是在体检之前。只有在那时,她才在同学面前公开流露过万念俱灰的样子。医生没有敢签名的,学校领导也专门开会研究过。最后说是通过了,我们全班甚至全校的同学都为她高兴,她自己也很快活。可现在我们才知道,学校是为了不让她受太大的打击,只好往外瞒,实则体检表上全面反映了实际情况。这一切守丰是不知道的,她可能在离开同学回到自己大山褶皱里的那个落后的山村?之后,一直在满怀希望地等,等……她不知道就是自己考到485分以上,也永远见不到通知书。她就是在这种可悲的希望里,慢慢滑向冥冥的世界里……我曾特意向我的老师暗示出他对守丰的死的看法,他的回答似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唉,其实她……说实话不如死了好,真的,摆脱了痛苦——其实她也为自己活着连累父母而难过。我只难过,在她活着的时候,未能尽力帮助她。她父亲从不对我讲,不知道她的病是真的不好医呢,还是由于钱不够,医不起。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人家上海一个学生换肾,学校利用社会的力量捐了20万元钱,早知道是这样,也许我们也能帮助她。”这就是我们班主任的遗憾,并不闪光,可他经常用自己的钱为守丰交学费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守丰的心灵对外是封闭的,一般人很难了解她,即使我,也并不能全面了解她。在她身上似乎过多地集中了一些复杂的成分,很难像一般作品中所描写的人那样,可以简单地贴标签,一些正面的(或反面的?)相矛盾的特点在她身上一起集中了。

星期六晚上,在宿舍里,我们五个(照片上的)熄灭电灯,拥着被子,坐在床头,看一室凄凄的冷月,天南海北乱扯一气,骂人骂得最凶,骂村里的土皇帝——大队党支书,骂当官的不为民做主,骂乱收税,乱摊派,莫名其妙地想显示自己的早熟……这时,守丰便表现得出奇冷静,她“叭叭”地剥着瓜子,不时地在黑暗中乜几眼我们,最后慢悠悠地浇上一盆冷水。“没准你们当上官,连他们也不如呢!你以为世界就那么美?要叫我,当上官,也挣钱,挣钱养父母,侍奉他们享够了福,自己贪污坐牢也不怕。以前,我恨别人向‘钱’看,那么看不起那些人,可我现在还后悔自己认识得晚了呢!咱们班裴先生说过‘现在谁给我一万块钱,报答完了父母我马上就去死’。真的,我也这么想。”于是大家缄口不语。她又补充:“不敢断定他们这种人是否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产物。谁不希望这个世界漂亮些?可是,光骂有什么用?咱们将来成了气候,我看每办一件事对得起自己就不错了。”是看破世态炎凉,还是一时戏言?谁也无法知道,也无法明白在守丰这个形象上,这是一笔什么色的油彩。守丰曾去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看过一次病,她的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能管住自己。一中是省重点,强手林立,一般不容易取得好成绩,但是记得守丰治了近半年病回来后,参加期终考试,仍然取得了第六名——她全在病床上自学当年课程。她平常与我们共同学习时,从来不像人们所想的应该的样子——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相反,她很轻松,悠闲得令人羡慕。英语课上,往往冲我招手:“老李,过来。”于是我就溜过去,两个人把头凑起来,她就小声地给我讲笑话。那一次她讲《十日谈》,说起卡特威林恨他老婆使她“怀孕”的一段,两人笑得腮痛。而讲这些的时候,我们英语老师就在上面讲新课。她知道我英语比较好,所以才找我说。而在我的弱科的课堂上(比如数学),我对那些算式发愁不愿做,拿着书本作掩护坐在她桌边想玩的时候,她往往在我不及坐稳便佯怒暴喝一声:“回去!看你数学那个样!”于是,我乖乖回去听老师讲。亦笑亦骂,统为关心与帮助。“杨,算服气你了,不客气地说,你的学习态度跟个二流子似的,老师一发提纲,你就演算题,作业不交,学习仍那么棒。”一次,我这么说她。“我不相信,应该学的时候好好学,该玩的时候就玩,怎么还花那么大劲?要是我花他们那么多力气,还不争第一,我就不过了。”(“不过了”本是我们这里的方言,是“不过日子”的意思)她就那么自信。

她在治病期间,曾给我们全班同学写过一封信(信已经找不到了),她在信中说道,她非常羡慕我们棒棒的身体,她对我们浪费旺盛的精力表示不理解,说如果她身体好,一定利用一切条件充实自己,绝不虚度年华,同时劝我们珍惜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把强壮的身体当作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力争有所作为。尽管如此,她不自卑,勇敢地正视自己,坦白得令人吃惊。今年高考,我报军校,体检合格,那次我们俩谈起来,我曾对她说:“杨,我最羡慕当军人了,不仅为了那身草绿!我喜欢军营严格的纪律,那使我不至于懒惰……”我滔滔不绝地大谈特谈,临末又对她说:“杨,怎么样,你也……”忽又意识到她的身体是连体育课也上不成的,我连忙住口,连眼也不敢正视她了。不料,她用鼓励我的含笑的口气接上我傻乎乎的阔论。“我知道你下一句,是想说‘你也当军人吧’对不?要是我现在跟小时候一样,那保准,当上兵比你强!”她接着回忆她的小时候,没有病时,跟半大的男孩摔跤,打遍全村无敌手的战绩。直到那次谈完话,她也从未表现出忧虑与绝望。她的心理是健康的。

我们有时也谈一些好笑的话。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早恋,守丰便用“旁敲”方式劝她归正。(www.xing528.com)

杨:你趁早散了吧!不信,早晚得散。你不见现在成功的有几个?你们现在各自心里明白不,你们的关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自己清楚?纯出于好奇!上大学好的男的有的是!(这句话是笑着说的)

那位女生:散了的原因,还不是因为感情不到那个深度!人家马克思与燕妮,上中学也……

杨:有几个马克思?有几个燕妮?千千万万中学生不就出了这么一对伟人吗?你仅仅能找到一个论据!那些名不见经传,双双自杀,学业荒废,一事无成者,何止千万?如咱学校前不久转来的那位,未婚先孕,怎么解释?

在这个事情上,老杨很绝对,她不相信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会创造奇迹,但又不能说她绝对回避,有时说起来,她也蛮有兴趣。预选之后,我们班有几个男生“蠢蠢欲动”,杨就曾经在寝室里这样表示她的看法:“像咱们体育委员那个样,不是臭他,让我从一千里面挑一个,那他是一千零一个!话是这么说,看上我也不想……我想独身!最好不过!”她说完这些,笑了,在一刹那,我从她的眼里读到一丝凄楚。这就是杨守丰,坦率正直,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除了自己的痛苦,她什么都可以公开。李老师,你不会笑话我们在宿舍里如此放肆吧?杨守丰从不公开自己的痛苦,以最大努力埋在心底。所以,她给人外表印象总很乐观,很幽默,也很“狂”。我曾对她说过她的这些优点,不料她说:“其实,你们不了解罢了。每天一起床,你们都走了,把我一个人剩在宿舍,我闲着没事,什么不想?想到狭窄处真想死。没有法,只有拼命睡觉,但夜里睡不着的寂寞更可怕。”但究竟为什么,她从不说出,而且,说这些话的时候,始终是笑着的。她很少像人们所猜的那样,表情生动地流露出忧虑或失望。大概由于家庭原因吧,言谈中她常提父母如何崇高伟大,那一次谈到当今社会上不肖子孙如此多时,她说:“我真不理解那些人为什么这样。有的儿子比父母生活好还不管父母,我觉得一个人比父母生活得好简直是一种罪过!他们心里怎么会平静呢?”于是我们一个个忙下决心说是有了钱先供父母。不料老杨又反驳了一句:“等你有了钱,什么也晚了!不要把特别合意的想法放到将来。看过一个散文,文末说他要用自己的钱来报答父母,但又说,可惜父母给我的是爱,我给父母的只有钱!”她的父亲——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常在早晨哼着小曲敲我们宿舍的门。“起来吧,上车站坐车到青岛看病!”他来来去去一直哼着歌,守丰对生活那么乐观,那么热爱生活,简直是她父亲的一个翻版!可惜,如今再也听不到她的饱含哲理的那些话了。

杨守丰不可能跟每个人都合得来,是非观点很强决定了这一点。她讨厌虚假,讨厌做作,讨厌班里那几个双职工子女在我们农村孩子面前的那种清高,讨厌他们庸俗的小市民气。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博大的胸怀原谅这些丑的东西,她认为不值得在这些东西上故意花费精力去用行动过分表示愤怒。有一次,我们班有两个人闹意见甚至动武,守丰激动了:“不要脸!不管有理没理!几十年后回想一下,有什么必要?明知道后悔药不好吃,却偏要为将来吃它做准备!”她每遇事,总要站在几十年以后的位置,用成人的观点来看问题,正因为如此,她一次又一次原谅了因别人不理解而遭受的侮辱,却又同时用优异的成绩确定自己的价值,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的丰碑。

李老师,我知道当今社会上,考察一个人伟大还是渺小的标准,我无法歪曲事实为她的一生营造一个完整的故事,她的某些看法某些观点,是不能作为“楷模”的旁证的。她的一生并不辉煌,但她默默地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虔诚的生活。关于她的一些比较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我无法搞到,因此,我想,这会影响您的一个比较符合标准的文章问世。这些“材料”,全是我自己对往事的回忆,不知对您是否有用。写这些的时候,我的眼泪已不再流,心情也极平静,因此并不感人,请您原谅我的水平。我并不强烈地希望您的文章发表,只求守丰的事迹,能使您的学生(或更多的人)在了解一个平凡的人之后,能更加懂得“珍惜”二字。听守丰生前讲,您是一个十分令人敬佩的、真正可以称作“老师”的人,既然如此,这也是她的一点愿望吧。(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潦潦草草写了这么一大篇,急而且忙,一定有很多方面我没想到或者写得不够深入,与您的要求相去甚远。请您在看完信后,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和要求,写封信来告诉我,六中学习是忙,但我愿意像今晚这样腾出时间来,老师,请您不要难为情,一定!附照片:彩照上站在排头的是我,第四个是守丰,另有同学三个,是我们同宿舍里的。

此致!

您的学生:冯珉娟

1987年11月6日

尽管冯珉娟说她写得并不完整,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但读完这封长信,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杨守丰浮现于我的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