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王朝在清缅战争中的教训与故事

清王朝在清缅战争中的教训与故事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缅军凭借先进的火器,让清朝大军结结实实地吃了大亏。双方在老官屯地区激战三个多月,清军仍未能冲破缅军火线。在清缅战争之前,清军面对其他对手时,常常体现出强大的火器优势,为什么面对缅军却处于劣势了呢?经过一个月的苦战,缅甸军队伤亡惨重,主动向清军求和。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清军班师回朝。这场战争虽然过程艰苦,伤亡惨重,但换来了清朝西南边境的长期和平,在清朝历史上意义十分重大。

清王朝在清缅战争中的教训与故事

18世纪中叶,缅甸王国强大起来,他们四处发动对外战争,扩张的矛头很快指向了清朝。公元1765年冬天,缅甸军队大举入侵云南,历时4年的“清缅战争”爆发。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缅军凭借先进的火器,让清朝大军结结实实地吃了大亏。

得知缅甸入侵的消息后,清朝乾隆皇帝连忙派兵反击,双方在云南边境激战两年,互有胜负。乾隆皇帝以为缅甸只是个“小国”,对这样的战况很不满意。他撤换了前线主帅,派自己的亲信明瑞带兵南下。明瑞抵达云南后,把兵马分成东西两路,他亲自带领东路军南下,计划两路大军会师后再合击缅甸首都阿瓦,一举打败对方。

可是出乎清军的意料,西路军打到阿瓦的门户老官屯时,遭到了缅甸军队的顽强抵抗。清军多次进攻,却被使用燧发枪的缅军击退。清军也有火枪,但因为火枪的射程不够,根本伤不到缅军。双方在老官屯地区激战三个多月,清军仍未能冲破缅军火线。最终,清朝西路军统帅带兵撤退,致使明瑞率领的东路军陷入缅军的包围,明瑞在战斗中阵亡。

清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乾隆皇帝既愤怒又很困惑:缅甸军队装备的火枪,为什么比清军还要强呢?

原来,这时的缅甸王国正处于军力最强盛的时期。缅甸的精锐军队由职业兵组成,他们在缅甸被称为“阿赫莫旦”。阿赫莫旦拥有世袭的土地,世代为缅甸国王效力,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扩张战争中立功之后还能获得优厚的赏赐。因而缅甸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士兵们的作战积极性非常高。

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开始在缅甸沿海进行侵略扩张,英军甚至一度占领了缅甸王国的尼格莱斯岛,获得了修筑军事堡垒商业免税的特权。几年之后,缅甸军队收复了尼格莱斯岛,还缴获了英军的燧发枪、山炮等武器。燧发枪是当时欧洲军队常用的先进火枪,在清朝又叫“自来火枪”。这种枪射速快、杀伤力大,扣动扳机就能发射子弹,不但射速比清军的火枪快,射程也更远,有效射程达300米。这样一来,缅甸军队不但拥有了大量燧发枪,还学会了英军的火枪射击战术,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而在与清军的战斗中,缅军依托缅北山地,采取了更为特殊的战术。他们在险要地形上用木栅栏做成简易堡垒,阻挡清军的进攻。甚至当清军被缅军包围后,缅军也会在包围圈两侧修起木栅栏,用燧发枪射击清军。这样一来,清军常常成为缅军的“活靶子”,在战斗中伤亡惨重。

在清缅战争之前,清军面对其他对手时,常常体现出强大的火器优势,为什么面对缅军却处于劣势了呢?

清军遭受惨败与参战部队的装备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清朝的军事制度下,清军分为八旗绿营两部分。先进的火枪、火炮等武器优先供给八旗军队,很少配备给绿营军队。而在清缅战争里,参战的主要是装备较差的绿营军队,八旗军队的数量很少。

参战的绿营军队装备的多是刀、矛、弓箭冷兵器,有限的火枪主要是“兵丁鸟枪”。这种火枪最早出现在明代,然而经过清代的“发展”,一次装三钱火药,发射一钱重的铅子——铅子的重量竟然只有明代鸟枪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对抗缅军的燧发枪。(www.xing528.com)

由于清政府日益腐败,清军的武器制造水平每况愈下。以战场上最急需的火药为例,当时军队使用的是黑火药。制造这种火药的材料主要是硝石、硫黄、木炭等,其中硝石的含量要控制在七成左右,木炭的含量要控制在一成半左右,这样火药的威力才可以发挥到最大。但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档案告诉我们,乾隆年间,由于生产技术的退化和政府的腐败,清朝火药局生产的火药,木炭含量常常不足一成,硝石的含量却占八成左右。按照这种比例生产的火药往往颗粒过大,点燃后难以充分燃烧,清军火枪的威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清军在火枪、火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对阵缅甸军队时自然被动挨打。

接连的失败给了乾隆皇帝很大的压力,他不得不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傅恒,由他带兵反击。

在对前线局势进行缜密分析之后,傅恒决定采取新的战术:一方面,他调动13000多名配备精良火枪、火炮的八旗精兵,与绿营军队组成30000多人的远征军,集中兵力攻打老官屯;另一方面,针对缅甸北部河流纵横的特殊地貌,他调动了大量水师参战。

公元1769年,清军再次对缅甸老官屯地区发起攻击。傅恒的新战术发挥了作用:装备重炮的八旗炮兵给老官屯木栅栏上的缅军燧发枪手以很大的打击。傅恒调来水师之举也收到了奇效:凭着内河战船性能上的优势,清军水师不但击败了缅甸水师,还封锁了老官屯周边的河口,切断了缅甸军队的增援路线,让老官屯的缅军成了孤军,陷入了清军的包围。

经过一个月的苦战,缅甸军队伤亡惨重,主动向清军求和。而清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主帅傅恒身染重病,无力继续指挥作战,于是双方开始谈判。

经过短暂谈判后,处于劣势的缅军基本接受了清军的条件,如不再进犯中国领土,归还之前掳掠的中国边民,向清朝称臣纳贡等。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清军班师回朝。重病的主帅傅恒在第二年去世。

这场战争虽然过程艰苦,伤亡惨重,但换来了清朝西南边境的长期和平,在清朝历史上意义十分重大。

知识链接 大清火枪

清王朝后期被动挨打的原因,常被归结为火枪落后。但清朝火枪真的不行吗?

其实,清军入关后,很快淘汰了明军的“三眼铳”等装备。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在位时,军队中都大规模装备火枪,尤其是雍正年间,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已达四成。清朝有几位皇帝非常喜爱火枪,因而宫中收藏了很多种火枪,专供皇帝赏玩,如“琵琶鞘燧火枪”“准正神交枪”等,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今天它们仍是火器收藏界的珍品。遗憾的是,这些先进的火枪并未大规模装备军队,这就造成皇帝用的枪越来越好,士兵手里的枪却越来越差的局面。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枪装备已经严重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