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文丛上册:2号住室的建造方法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文丛上册:2号住室的建造方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灰面下有一层厚0.2~0.3厘米的草泥土,所含草质极为细小,且铺列规则,顺序整齐。草泥土层下面原从地下挖成的土壁上,还存在着显著的类似手指划过的沟痕。在整个住室的筑造法方面来看,由于发现四壁草泥土的深度尚在室底面下约8厘米,这又可以说明先涂好四壁,再做底面,最后将底面的白灰面和四壁涂抹衔接,使底面与四壁成为一个坚固结合的整体。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文丛上册:2号住室的建造方法

此室在工人取土时保存比较完整,但非我们自己清理,只能就遗存的结构和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加以说明。

此室和前一种大致相同,但也略有不同之点。住室原形是直挖的竖穴或横挖的洞穴也不很清楚,大体也近正方形。室内南北长4.1米,东西宽3.6米,四壁角呈弧形。东西壁残存最高有1.78米。四壁大体保存原来形式。室的底面上满涂白灰,也成一坚致光平的白灰面,保存颇为完好。中心为一圆形火坑,火坑与白灰面同平,仅画两道同心圈为火坑的周界,直径1.44米。火坑西北边附近有一小圆尖底坑,坑口直径27厘米,深40厘米,底径4厘米,坑壁全用泥抹平,成一硬壳,似为放置尖底陶器的地方。室底的白灰面厚0.2厘米,近火坑最厚处达5厘米。白灰面下有一层厚0.2~0.3厘米的草泥土,所含草质极为细小,且铺列规则,顺序整齐。室壁上也通途一层厚8~9厘米的草泥土,所含草质较为粗大;草泥土上面,再涂一层很薄的红胶泥土。四壁连接,在室底高达63厘米的一周上,也刷有极薄的白灰面,与室底涂抹的白灰面显然不同。现存的四壁上,到处都有烟火熏黑的痕迹。室壁草泥土下面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在草泥土硬壳的背面竖列着一排间隔整齐、距离7~8厘米的柱孔。每一柱孔是由三根手指粗的圆孔组成,孔壁上面还留着很显著的直行木理。草泥土层下面原从地下挖成的土壁上,还存在着显著的类似手指划过的沟痕。接近草泥土柱孔的位置旁的土壁上还有像用竹、木钉子钉过的小孔,略呈三角形,孔内尚留有腐朽的木屑,这很可能是在涂抹草泥之前先在土壁上画成不平的沟痕,并用竹竿一类的东西做柱子循四壁编一周简单的骨架,钉子是用来控制柱子间的间隔和骨架的,用三角形的钉子,也可能是比用圆钉子更加不易动摇,然后再涂上很厚的草泥土,便不容易脱落。这种结构的做法,是白灰面住室里的一个新发现。在这一室的东壁因为保存较高,还可以看出室壁渐上则渐向内收,似乎可以说明室顶是穹庐式的。另外在室底面靠近东壁处发现了四个直径1厘米的小孔,深达7~8厘米,火坑南端附近也发现两个同样的小孔,住室门外距白灰面边缘36厘米处,也发现一个同样的小孔,深达24厘米。这些小孔内都还留着微褐色类似木质腐朽的屑末。究竟原来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已难推测。在整个住室的筑造法方面来看,由于发现四壁草泥土的深度尚在室底面下约8厘米,这又可以说明先涂好四壁,再做底面,最后将底面的白灰面和四壁涂抹衔接,使底面与四壁成为一个坚固结合的整体。

此外,据取土的工人谈,在这一住室的西北角白灰面上(即上述的小圆尖底坑的旁边)靠室壁有一堆灰烬。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原来的情况,但还留有灰堆的痕迹是很清楚的。在室东壁的表面上有一个划破壁面的大圆圈,破痕宽达5~6厘米,并且在破面上又用草泥土涂抹了一遍,当我们清理时大部剥落下来,我们就从破处继续挖透室壁草泥土墙,在原先土穴壁的黄土内挖出了一堆泥质红陶片,但无其他共存的东西。再在西壁的草泥土墙以外原先土穴壁的黄土层内,经试掘了解,又发现一处边缘不整齐的小火坑,坑壁有烧痕,坑内积满灰烬。这些住室以外的现象,是否和住室有直接关系,我们推断可能是较早于这个住室建成的东西。(www.xing528.com)

住室的门是南向的,宽89厘米,门道与住室的底面呈平面,门道两旁的墙壁是在底面白灰面涂成后再用土筑上的,土质极为坚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