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上册):遗迹与地层发现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上册):遗迹与地层发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三探沟A、E、F遗迹分布图小孩墓分布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多数压在房址的上面,个别地方叠压达四层之多。图四遗址东西部发掘区遗迹分布图(二)地层堆积揭去现代耕土层(第一层)后即见遗址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上层即第二层,主要是黄褐土和红褐土堆积,但黄褐土层并不普遍;下层即第三层,以浅灰土为主,并夹有其他厚薄不等的土层堆积。现以TA的西壁和T57、T58的南壁剖面为例,分别代表西南部和中部的堆积情况加以说明。

齐家文化百年研究(上册):遗迹与地层发现

(一)遗迹分布

遗址的发掘区主要在西部(T1~T50),东部(T51~T54)和中部(T55~T60)只开10个探方。另外,在西南部和南部开了7条探沟(TA~TG)。发现的遗迹以下面三处分布最为密集。

在探沟A、E、F范围内,发现有齐家文化房屋1座,小孩墓葬21座(图三)。

图三 探沟A、E、F遗迹分布图(剖面见图五:1)

小孩墓分布于第二层和第三层,多数压在房址的上面,个别地方叠压达四层之多(图五:1)。

西部发掘区,除七座汉墓外,发现有齐家文化居住面四处,窖穴九个,“石圆圈”四处,墓葬三十五座(图四:1)。这些遗迹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均有发现[84],其中有的还有上下叠压(内有一部分是在同一层紧密叠压着)或打破关系[85]

东部发掘区发现有齐家文化居住面一处,窖穴二个,“石圆圈”一处,墓葬九座(图四:2)。其中居住面、窖穴分布于第三层,其余在第二层。(www.xing528.com)

图四 遗址东西部发掘区遗迹分布图

(二)地层堆积

揭去现代耕土层(第一层)后即见遗址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上层即第二层,主要是黄褐土和红褐土堆积,但黄褐土层并不普遍;下层即第三层,以浅灰土为主,并夹有其他厚薄不等的土层堆积。现以TA的西壁和T57、T58的南壁剖面为例,分别代表西南部和中部的堆积情况加以说明。

TA堆积分为三层。第一层,农耕土,厚20~35厘米,内含齐家陶片少许。第二层,按土色、土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三小层:2A层,黄褐土,质较细,厚25~75厘米;2B层,灰褐土,质稍粗硬,厚25~50厘米;2C层,红褐土,质较粗,厚0.4~1.1米。以上各层出土的遗物,有大量齐家文化泥质红陶的篮纹、素面陶片和夹砂粗红褐陶的绳纹陶片,以及少数的敲砸器、石刀、石斧和骨铲等。发现的墓葬从剖面上看,M37、M38在上部(2B层),M41、M42、M43在下部(2C层),都是小孩墓。第三层,浅灰土,质较粗,内夹有少量的红烧土。此层因发现有房屋遗址(F7),故未继续往下发掘,厚度不详。房屋发现于南半部,屋内堆积有两层:上部为红烧土夹碎木炭及草灰,厚20~30厘米;下部为草泥土夹红烧土碎块,厚约20厘米。这一层发现的墓葬较多,见于剖面的有M68、M72、M75、M77、M78等,均属齐家文化。出土陶片与第二层相同,并有石刀、石斧、骨铲、石、陶纺轮以及兽骨等(图五:1)。

图五 地层堆积剖面图

T57、T58的堆积情况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农耕土,厚约20厘米,内含齐家陶片少许。第二层,又分为两小层:2A层,黄褐土(有的探方不见此层)质较细,厚50~80厘米;2B层,红褐土,质较粗松,厚20~70厘米。这两小层出土的齐家陶片和石、骨器较少。第三层,又分为四小层:3A层,深灰土,质较细,厚30~70厘米;3B层,黄土,质松软,厚30厘米。在这一层下面的西边,还压着两座齐家文化的墓葬。3C层,浅灰土,质较粗,厚1~2.3米。以上三小层的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除了陶片外还有敲砸器、石刀、石斧、骨针、骨铲和骨匕等。3D层,黄褐土,质细,厚0.8~1.3米,未见遗物(图五: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