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青海省金禅口齐家文化早期大麦、小麦遗存

发现青海省金禅口齐家文化早期大麦、小麦遗存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金禅口大麦、小麦遗存出现的时间在2000 BC左右,是青海省目前已发表的直接测年结果最早的。但金禅口遗址大麦、小麦的出土概率仅为16%和2%,表明其不是该遗址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植物资源,暗示外来农作物大麦和小麦从传入青海,到作为主要植物资源加以应用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发现青海省金禅口齐家文化早期大麦、小麦遗存

董广辉 杨 颖 任晓燕 王忠信

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一社西侧,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南距大通河谷约300米。该遗址为齐家文化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85平方米。

为研究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时期人类植物资源的利用,在该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采取了针对性采样法在灰坑、房址等不同遗迹单位系统地采集了土样(108份,总计1212.93升),并利用水波浮选仪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浮选,样品的分类及炭化植物种子的种属鉴定工作分别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进行。共鉴定出22个植物种属的炭化种子11243粒,其中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大麻(Cannabis sativa)五种农作物的炭化种子为10163粒,约占碳化植物籽粒总数的90%。农作物遗存中,粟、黍碳化种子占绝大多数(97%),分别为7055粒和2128粒,大麦、小麦和大麻碳化种子分别为271粒、15粒和1粒。

我们选取了10份碳化作物种子样品,在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实验室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年。所采用碳十四半衰期为5568年,所测得的碳十四年代(未校正)统一使用OxCa1v3.10校正软件中的Intca104树轮校正曲线进行校正。测年结果显示,金禅口遗址的年代范围为2200—1770 BC。碳化粟黍种子年代(4个)为2200—1770 BC,而碳化大麦、小麦种子年代(6个)为2030—1770 BC,可能表明金禅口遗址粟黍种植较早,而大麦、小麦两种起源于西亚的农作物传入时间稍晚。尽管如此,金禅口大麦、小麦遗存出现的时间在2000 BC左右,是青海省目前已发表的直接测年结果最早的。但金禅口遗址大麦、小麦的出土概率仅为16%和2%,表明其不是该遗址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利用的主要植物资源,暗示外来农作物大麦和小麦从传入青海,到作为主要植物资源加以应用经历了较长的过程。(www.xing528.com)

金禅口遗址地处大通河沿岸台地,而大通河—扁都口—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时期连接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平原的重要通道。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小麦传入河西走廊的时间稍早于2000 BC,如皇娘娘台遗址(2043—1746 BC)和缸缸瓦遗址(2026—1759 BC),说明大麦和小麦很可能是由河西走廊经扁都口、大通河传入湟水和黄河上游谷地的。

(本文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14年7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