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积极变化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积极变化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安全环境是中国作出重大军事决策的大背景。但这一切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缓和而出现了改观,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在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关系也在冷战末期实现缓和。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国际军控形势发生的积极变化,促使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不断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推动其向前发展。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积极变化

国际安全环境是中国作出重大军事决策的大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处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发出对中国的核打击威胁以及核讹诈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在此情况下中国被迫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反对其核讹诈威胁。同时,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其核武器规模庞大并不断更新其核技术。这些都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安全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此期间中国一直拒绝加入由美苏等核大国主导并控制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批判该条约的歧视性,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但这一切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缓和而出现了改观,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在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关系也在冷战末期实现缓和。在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关系改善的前提下,美苏两个核大国也开始进行核裁军谈判,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全面禁止了中程和中短程导弹。1991年7月,美苏签订《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该条约是美苏从1969年开始就限制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进行谈判的22年后首次达成的进行实质性削减战略武器的协定。1993年1月,美国和俄罗斯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俄拥有进攻性战略武器上的核弹头总数分别削减至3500枚和3000枚,但该条约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生效。2010年3月26日,奥巴马宣布,经过近1年的艰苦谈判,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就新的核裁军条约达成一致,这一新条约将替代已到期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4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新条约规定:美俄各自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不得超过1550枚,所部署陆基、海基、空基战略核导弹数量不超过700枚,现役和预备役发射装置不超过800个。新条约于2011年2月5日正式生效。这些协定的签订稳定和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使中国对国际军控和核裁军重树信心。与此同时,在国际军控和裁军领域也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小国家在联合国裁军和谈判会议、NPT历次审议会议中发出重要的声音,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军控和裁军领域不再被超级大国主导和控制。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核裁军和军控领域取得积极成果:1995年NPT无限期延长,2000年NPT审议大会通过了共同文件。国际安全环境以及国际军控形势发生的积极变化,促使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不断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推动其向前发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