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

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具有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是最早将敏感期概念引入儿童发展当中的。蒙台梭利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儿童从出生到3岁是“心理胚胎期”,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6—12岁为第二阶段,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发展时期。12—18岁为第三阶段,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学用具进行的活动称为“工作”。对儿童来说,工作能满足其内心的一些需求。显然,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

斯坦丁曾在其著作中写道:“如果说,蒙台梭利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并不夸张。哥伦布发现的是外在的新大陆,而蒙台梭利发现的是内在的——孩子心灵里的新大陆,这的确是一项重大的发现,正像美洲大陆对于哥伦布,万有引力对于牛顿一样真实,使她闻名的就是这个发现而不是她的方法。”1949年春,蒙台梭利结束在巴基斯坦的访问和演讲时,人们在送她的大蛋糕上用奶油裱成一本书的形状,写着“感谢您发现童年的秘密”,可以说,“以儿童为中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

(1)儿童具有内在潜能。

蒙台梭利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生命是由于内在的潜在力量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揭示儿童心智发展的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在智力、精神、身体等方面有个性地自然发展。

(2)儿童具有心理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有区别是因为人具有双重胚胎期,一个是“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心理胚胎期”。人刚刚出生,就心理来讲是一张白纸,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受到外在环境的种种影响,不断积累各种感受,逐渐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心理活动。

(3)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吸收性心智”是指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感情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吸收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0—3岁属于无意识吸收阶段,3—6岁是有意识吸收阶段。

(4)儿童具有敏感期。(www.xing528.com)

蒙台梭利是最早将敏感期概念引入儿童发展当中的。当儿童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幼儿内心会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动力,驱使他对某些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良好的环境刺激,会产生好的效果。错过这个时期,某些能力他们很难建立或终身难以获得。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的敏感期的划分包括:感觉敏感期(0—5岁,2—2.5岁时达到高峰)、语言敏感期(0—8岁,1—3岁达到高峰)、秩序敏感期(0—4岁,2岁左右达到高峰)、动作敏感期(0—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细微事物敏感期(1—3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5)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3个阶段。0—6岁为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形成所有心理功能的时期。儿童从出生到3岁是“心理胚胎期”,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3—6岁是个性形成时期,儿童慢慢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各种心理活动之间也有了联系,并有了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6—12岁为第二阶段,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发展时期。12—18岁为第三阶段,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6)儿童的发展通过工作实现。

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学用具进行的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幼儿的工作本能证明了工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人性的特征”。“如果我们让小孩子免于工作,就如同将植物连根拔起或将鱼儿捞离水面一般。”对儿童来说,工作能满足其内心的一些需求。于是,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工作,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显然,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