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主张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让其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学以致用,更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两方面找出证明思路。所谓垂径定理,就是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生活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陶行知常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更要进一步说,使他不得不愤,使他不得不悱。”他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陶行知主张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所以,教师要把解决问题探索结果的程序安排妥当,设法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联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只有这样,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经验进行迁移,去解决其他更多、更深的问题。安德森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弗赖登塔尔提出:“在教学中应该这样教,不是提供给学生整理好的详细证明,而是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粗略的证明,自己加以整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中常常蕴藏着神秘的数学道理。当笔者在教授垂径定理时,首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家中的圆形盖子需要安装一个把手,你如何找到它的中心?当学完这节课后,学生知道了方法,回家后,在父母面前大显身手,受到表扬更是兴奋不已。让其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学以致用,更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还可运用下面的教学案例。

垂径定理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教具准备】

自制的教具和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三角板、圆规。

【教学设计】

(一)实例导入,激疑引趣

实例:同学们都学过课文《中国石拱桥》,文中介绍了我国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它因为位于现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赵县而得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它的结构是当时世界桥梁界的首创,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导入:赵州桥的桥拱呈圆弧形,如图2-4所示,跨度(弧所对的弦长即AB)为37.4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AB的距离)为7.2米。请问:桥拱的半径(即AB所在圆的半径)是多少?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将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

图2-4 赵州桥桥拱

(二)启发式诱导,发现定理

复习:

①如图2-5(a),AB弦将⊙O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如图2-5(b),把AB弦换为直径,⊙O被分成的两部分分别称作什么?

③在图2-5(b)中,假如沿直径BA对折⊙O,则两部分重合否?

图2-5 圆

图2-6 圆

体验:(www.xing528.com)

让学生沿圆形纸片的任一直径对折(课前备好),看两部分是否能够重合。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这一过程,由此可得出圆的基本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运动变换:

①如图2-6(a),BA及DC是⊙O的直径,图中哪些线段和弧相等?

②如图2-6(b),如果AB⊥CD,则图中又知道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

③如图2-6(c),把AB向下平移,变成不是直径的弦时,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相等关系吗?

猜想:

据以上探究和图2-6(c),我们提出这样的猜想:

验证其猜想:教师利用电脑课件,演示图2-6(c)中沿着直径DC对折,则这条特殊直径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并把这条特殊的直径称作垂直于弦的直径。

(三)通过探究,证明此定理

引入证明:

猜想是不是正确,有待证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两方面找出证明思路。

①证明“BE=AE”,可以通过连接AO,BO来实现,并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②证明“弧相等”,也就是证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可以利用圆的对称性。

归纳定理:

依据上面的证明,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归纳,命名为“垂径定理”。

所谓垂径定理,就是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巩固定理:

如图2-7(a)~(d)中,AB与CD是⊙O的弦,它们能否适用“垂径定理”?

如果不适用,说明理由;如果适用,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图2-7 圆

强调:定理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理解定理的变式图形。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了学生记忆能力,并且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