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艺赏析:人文环境与雅趣

茶艺赏析:人文环境与雅趣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人们认为,茶艺应当远离人间烟火,即使是在人造的环境中也要尽量少一些烟火气,许次纾《茶疏》中提到的茶艺不宜靠近的两个地方就是“阴室”和“厨房”,而茶艺的良友是“纸帐褚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树”。在茶寮喝茶的人大都是僧人和一些文人、官僚,只是再也不会有一天喝茶百碗的人了,不过还有像卢仝一样豪饮七碗茶的人。闲静品茶是文人茶艺的主要特点,乐器自然也应当是文人比较喜欢的乐器。

茶艺赏析:人文环境与雅趣

茶人们认为,茶艺应当远离人间烟火,即使是在人造的环境中也要尽量少一些烟火气,许次纾《茶疏》中提到的茶艺不宜靠近的两个地方就是“阴室”和“厨房”,而茶艺的良友是“纸帐褚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树”。

(一)静处闲品

寺院是最安静的品茶场所。寺院道观是红尘以外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听着晨钟暮鼓,与僧人闲话,多少俗世烦恼可以得到片刻的忘却,茶里所品到的也就不完全是茶的味道,更有对人生的理解,还有更多的“和、静、清、寂”。宋朝李希逸有一首《烹茶鹤避烟》诗:

“隔竹敲茶臼,禅房汲井烹。

山僧吹火急,野鹤避烟行。

入鼎龙团碎,当窗蚓窍鸣。

紫云飞不断,白鸟去边明。

云舍飘犹湿,凤巢远更惊,

通灵数碗后,骑汝访蓬瀛。”

在寂静的山中,隔竹敲击茶臼的声音更显得禅房的幽静。“通灵数碗后,骑汝访蓬瀛”用的是卢仝的“七碗茶”的典故。在李希逸的茶诗里,佛道的虚无与茶艺的清静融为一体。

我国最早的茶寮就是僧寮,据钱易《南部新书》所载,唐宣宗大中三年,东都洛阳有一个和尚活了120岁,皇帝问他为何如此长寿,他说没什么秘诀,只是每天喝茶百碗,喝得少的时候也有四五十碗。宣宗觉得和尚有些灵异,于是赐了他50斤茶,让他住在保寿寺,还把他饮茶的地方命名为“茶寮”。在茶寮喝茶的人大都是僧人和一些文人、官僚,只是再也不会有一天喝茶百碗的人了,不过还有像卢仝一样豪饮七碗茶的人。苏东坡一次去拜访勤上人,一日中饮了七盏浓茶,完了之后就在勤上人茶寮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除了寺院道观,书院也是个安静的品茶的地方。苏东坡有一首《试院煎茶》诗是这样写的: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正是在安静的书院环境下,煮茶的人与喝茶的人才能听清煮水时的“飕飕松风”。(www.xing528.com)

寺院、书院在现代的茶艺中是很难得的,即使是在古代也不是随时随地方便去的,更多的是通过建筑园艺的设计来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明朝的徐渭在《煎茶七类》中说饮茶的地方有“凉台静室,明窗曲几”,这是茶艺活动很重要的硬件条件。

对于茶室内部的设计则常带有浓厚的道德修养的味道。明朝人高濂对于茶寮的室内摆设做了非常精到的设计,他主张茶寮要小,最好靠着书房。茶寮内放一只茶灶用来煮水;六个茶盏,如此看来,高濂所招待的客人不会超过五个人;一只茶盘,用来为客人奉茶;两只茶壶,其中一只用来盛熟水,或者用来煮水;一只茶臼,用来碾茶;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箸一;火扇一;火斗一只,用来燃烧香饼;茶橐两个。在高濂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明代的茶寮是一个很朴素的地方,室内没有多余的装饰品,在文徵明的《陆羽饮茶图》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茶室。除了炭箱、火钳等火具已不用外,现代茶寮的室内风格与明朝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的陈设在文人的茶室中经常可见。唐代白居易谪居江州,在庐山上建了一处草堂,常于此读书烹茶,草堂的陈设除了四张木榻,两张屏风,还有一张漆琴。从草堂的结构与功能来说,应与图5-6中草堂类似,它们都是高濂的茶室的前身。

白居易草堂中的琴可能是用来弹的,也可能只是用来营造气氛。东晋时陶渊明的书房中就有一张琴,没有上弦。陶渊明常于酒后抚着这张无弦的琴,音乐在琴外,音乐在心中。音乐在营造茶馆宁静气氛时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以丝竹类为主,多弹奏平和的曲调。闲静品茶是文人茶艺的主要特点,乐器自然也应当是文人比较喜欢的乐器。一般来说,古琴与萧更为幽静些,笛与古筝则要明快些。高濂没有提及茶寮内的挂画,但自陆羽《茶经》中说要在茶室中挂画之后,书画作品就是茶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只是不像陆羽所说的那样要挂满四壁。日本的茶室有专门悬挂字画的位置,中式茶馆则要根据茶馆的具体布局来确定字画的位置。传统风格的茶馆大都是在门厅的中心位置挂一幅中堂,在中堂的两边挂一副对联,在中堂的上方悬一匾额。如果门厅较大,也可在其正面墙上安置大幅国画,如果门厅里有柱子,可在上面悬挂楹联。楹联往往是营造气氛的点睛之笔,如下的几幅楹联,使人一见即生情趣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逢知己细谈心。”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图5-6 文徵明《陆羽饮茶图》

现代气息较浓的茶馆可根据风格不同,来选择国画、书法水粉画油画,风格上也以静谧为宜,形式上选用画框较为适合。另外,现代的一些古典风格的茶室内,一般还会摆上文房四宝书籍和一些瓷器作装饰。前面说过,古人以对花饮茶为杀风景的事,这并不很绝对的,也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一般来说,花的香气会影响到茶的香气,因此,在饮茶时如果要赏花,一定是以那些香气淡雅、色彩素净的花为宜。如图5-7这样的茶艺插花是用于室内的。

图5-7 茶艺插花

室外的布置也很重要,大体上,室外的布置与茶室的风格应该一致。比如,茶室是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室外可以是假山、芭蕉、松、竹、梅等,如茶室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室外的布置就应显得简洁,有大树、草坪就可以了。当然这两种风格里,前者更显得静谧,更有山林味。园林式的茶馆是明清直至现代最受欢迎的饮茶场所。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在园中叠上重重山石,或者干脆将建筑置于山林之中。

(二)闹处聚饮

寺院饮茶也有热闹的时候,唐朝茶艺的兴盛就与寺院的饮茶风俗有关,《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人们看到僧人饮茶,于是纷纷仿效,当时泰山上下饮茶的热闹场面应该是很壮观的。在宋朝时,每逢寺院做斋会的时候,人们就会到现场去开茶会,供应前去参加斋会的人,名之为“助缘”。寺院的斋会本就是个热闹的场面,再加上茶会的助兴,气氛也会更加地热闹。

我国自从开始有茶室以后,热闹的茶室、茶楼始终在茶馆中占有大多数。这一些地方成为我国明清时期的信息交换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一边饮茶,一边纵论国事民情以及生意往来。在上一节中,曾提到宋代的茶馆已经在热闹中出现了行业聚乐部的雏形。这些热闹的茶馆通常以大厅为主,再配上一些雅间,经营的内容也较为复杂,民国时期,上海规模最大的茶馆阆苑第一楼“洋房三层,四面皆玻璃,上中二层可容千余人,别有邃室数楹,为呼吸烟霞之地”。扬州的冶春茶社现在还非常热闹,每天早晨吃早茶的人把小小的茶社挤得满满的,早茶一直要吃到十点左右客人才渐渐离去,此情景让人对扬州“上午皮包水”的俗语有了深刻的了解。虽然茶馆是个热闹的地方,但在茶馆的设计中,也是要尽力地体现出茶的安静的意境来的,如图5-8所示,是扬州冶春茶社的水景,显得朴素、静谧而幽雅,其正面如图5-9所示,也是相当朴素安静的。

大茶馆里通常还会有一个舞台,表演一些曲艺节目,如相声、大鼓、评话、弹词、魔术、戏曲等。现代不少茶馆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北京的老舍茶馆就经常有北京传统的曲艺演出,登台者不乏梅葆久这样的名家。清朝及民国时期,许多的茶馆与戏园是合而为一的,一般的有名气的角儿都是在下午和晚上登台表演,而刚学徒的多在早晨表演。在茶馆业复苏后,演艺型茶馆也立刻走到了台前,在许多城市里,这一类茶馆都是传统曲艺的表现平台,但由于现代中国传统曲艺的不景气,这类茶馆要想达到以前的那种盛况却不容易。目前,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春风得意楼”,成都的“悦来茶园”“群仙茶园”等还保留着演艺的传统。现代风格的茶馆在演艺内容上比以前要丰富些,如在茶馆中引入现代的、西方的乐器和乐曲,在表演形式上也经常引入现代的元素,甚至可以将一些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借用过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演艺形式都可以用的,像摇滚乐之类的就不适合。

图5-8 扬州冶春茶社外的水景

图5-9 扬州冶春茶社的正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