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艺赏析:从唐代到清朝,茶碗的演变与美感

茶艺赏析:从唐代到清朝,茶碗的演变与美感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到清朝,有托的茶碗还有使用,但已经是局限在皇室及文人雅士之间了。唐代下等百姓用的黑、褐、黄的茶碗这时候成了上等的茶碗。图3-9是宋代另一款著名的茶碗“鹧鸪斑”。图3-13的清代茶碗精致的花鸟图案则表现了一种富贵的气象,这些感受与茶碗的色彩运用有很大的关系。

茶艺赏析:从唐代到清朝,茶碗的演变与美感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等演变而来的。从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君幸酒”与“君幸食”耳杯(图3-1),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一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它们在形状上完全一样。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的饮茶用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的形制上来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兼作茶具的结论。图3-2和图3-3分别是战国与汉代的饮食具,与图3-4的唐代茶碗的主要部分还是非常相似的。唐代茶碗下面的那个托,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图3-5),是与耳杯搭配的,还有专门盛放酒碗的盒子,这些都成为后来茶具发展的参照对象。传说唐德宗时,蜀相崔宁之女好饮茶,但又嫌茶碗烫手,于是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在盘中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匠人们就根据她的这个创意做出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明显地晚于茶托子出现的年代,但也说明了当时还有一些不带托子的茶碗。这种有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茶盖碗。

图3-1 “君幸酒”漆耳杯

图3-2 战国时期的陶杯

图3-3 汉代的青瓷

图3-4 唐代的茶碗

图3-5 汉魏六朝时期的青瓷带托耳杯

早期的茶碗中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西晋杜育的《荈赋》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瓠,取式公刘。”有学者认为,“东隅”是指浙江的东部地区,也有学者认为,“东隅”应为“东瓯”——浙江东南的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青瓷成为茶具中的主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解说了他对茶碗的看法:“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琉《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煎茶的茶汤颜色发黄,如果用白瓷、黄瓷或褐色的瓷器来盛茶,茶汤就会呈现出红、紫、黑等不好的视觉效果,而青瓷茶碗盛的茶汤的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图3-6的越窑青瓷荷叶碗是唐代茶碗中的一件精品,碗是一个荷花的造型,盏托则是一张卷边的荷叶,整只茶碗造型随意又大气,碗上的釉色莹润明洁,未饮已觉得茶香满室。宋元时期,点茶法因贡茶的原因成为茶文化的主流,但煎茶法作为普通大众的饮茶法还是存在的,唐代式样的有托的茶碗自然也就有了生存的空间,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就将这样的有托茶的碗收录了进去,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古台老人”,在宋代的许多茶画中,也都有用这“古台老人”点茶的场景。一直到清朝,有托的茶碗还有使用,但已经是局限在皇室及文人雅士之间了。图3-7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胭脂彩有托茶碗,看色调似乎是贵族女性所用。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茶碗也就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下等百姓用的黑、褐、黄的茶碗这时候成了上等的茶碗。《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图3-8即是“玉毫条达”的兔豪盏。图3-9是宋代另一款著名的茶碗“鹧鸪斑”。这样的深色的茶盏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这时唐朝煎茶所推崇的青瓷茶具的效果就要差了许多,白瓷茶具在北方也还在普遍使用,但显然都不是点茶用的茶盏。茶襄《茶录》说“青白盏斗试自不用”,但在宋代直至明代,唐朝的那种有托茶盏一直都有使用,使用范围应是斗茶以外的饮茶场合。明清时代的茶碗适应散茶冲泡的需要,比以前的茶碗多了个盖子,这样,一个标准的茶碗就由碗盖、碗、碗托三个部分构成,人们把这种碗称为“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碗盖是天,碗是人,碗托是地。当然,也有很多没茶托的盖碗。这是散茶冲泡法首先带来的茶具的变化。

图3-6 越窑青瓷荷叶碗

图3-7 乾隆朝胭脂彩有托茶盏(www.xing528.com)

图3-8 建窑黑釉兔毫盏

图3-9 建窑黑釉曜变茶碗鹧鸪斑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的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及彩绘的茶具,其中以青花、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及白瓷茶具最为突出。之后,青花茶具很快就被文人们所抛弃,张源在《茶录》中说:“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解释了青花不如白瓷的原因:“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因为茶碗内的青花图案会影响茶的汤色。白瓷茶具就不一样了,釉色莹白,如冰如玉,使人看后回味无穷。许次纾在《茶疏》中认为茶碗“纯白为佳”,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说白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白瓷茶具的发展经历了从永乐到崇祯明朝的绝大部分时期,工艺已臻登峰造极的境界,尤以永乐、宣德年间为最。图3-10是产于福建德化窑的白瓷茶杯,德化窑的白瓷有“中国白”的美誉。文人的趣味对普通百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时期,德化窑的白瓷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图3-11的茶具就是为普通家庭或茶馆设计的,造型简洁实用。这把提梁白瓷壶从明代人的用法来看,很可能是直接放在炉上煮水或煮茶用的。

图3-10 德化窑白瓷杯

图3-11 德化窑的民用白瓷壶、杯

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大约自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青花斗彩瓷器,这一类茶具大都雅丽绝伦,色调柔和宁静,富有文人趣味,从器具方面对明代茶文化的风格作了精确的诠释。图3-12是明代成化时期斗彩人物图瓷杯,明代文人茶艺的朴素、清雅和宁静从这一对茶杯上就可以感受到了。图3-13的清代茶碗精致的花鸟图案则表现了一种富贵气象,这些感受与茶碗的色彩运用有很大的关系。

图3-12 成化时期斗彩人物瓷杯

图3-13 清代粉彩花鸟纹盖碗

茶碗的大小也随着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图3-6的唐代青瓷荷花造型的茶碗口径为11.7厘米,到了宋代,这样的有托茶碗的口径逐渐变小了,但也还在7~10厘米之间。宋代黑瓷茶盏的口径一般在12~15厘米之间,图3-8和图3-9两款黑瓷茶盏的口径分别为11.9和12厘米。这既与当时茶艺的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自明代散茶撮泡法成为主流,茶具逐渐变得小巧起来。图3-12的茶碗口径是6.1厘米,与今天的茶碗大小差不多。清朝的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这样小巧的茶具目前还在普遍地使用。茶具的大小与所处地方的饮茶方式是有联系的。如北方饮茶比南方要粗放一些,茶具也就比较大,尤其是北京的大碗茶。南方的饮茶方式相比北方要精致得多,尤其是南方的工夫茶,只有在使用小茶具时才能品出茶的味道来。不同阶层的人所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即俗话所说的“饮茶饮湿”,茶具当然就会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较为讲究,他们不仅要品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来,茶碗自然就精致小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