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民间法》中的萨摩亚人成年仪式——法人类学读书会札记

探寻《民间法》中的萨摩亚人成年仪式——法人类学读书会札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读书会的安排,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著的《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是由玛格丽特·米德所著,全书是围绕萨摩亚当地青少年的青春期的表现,并且同西方青少年普遍的青春期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而成。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另一个社会——萨摩亚人的社会是简单和原始的。在整个萨摩亚社会中,到处充溢着一种普遍的随和性。而萨摩亚的社会却给了青年性尝试的自由,而不会横加干涉。

探寻《民间法》中的萨摩亚人成年仪式——法人类学读书会札记

朱 未[2] 多杰昂秀[3]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第十九期法人类学读书会,今天到场的嘉宾有法学院淡乐蓉教授与杨田甜老师,还有各年级的研究生代表。我们的读书会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主报告,第二环节是评议,第三环节是自由评议和发言。按照读书会的安排,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著的《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首先有请张弛同学做主报告。

第一部分:主报告

[主报告人]: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我非常荣幸能作为本期读书会的主报告人,在此与各位同学做交流,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是由玛格丽特·米德所著,全书是围绕萨摩亚当地青少年青春期的表现,并且同西方青少年普遍的青春期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而成。主要试图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作者米德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西方青少年普遍遇到的青春期的问题——西方文明的问题。

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另一个社会——萨摩亚人的社会是简单和原始的。他们的社会远没有达到西方社会的复杂程度,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和同质的文化里,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个人选择和社会期待两者之间不存在紧张与冲突。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她们往往得到来自社会的许多关注,当地的女孩子在过渡到成年妇女的过程中,显得轻松而自然,完全没有如美国青春期女子所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因此不至于产生对家庭、对社会的逆反情绪和行为。

相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逆反、非主流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因此青少年在青春期中出现的风暴和压力非常值得人们深度思考。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不和睦,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会怎样做?我们可以像萨摩亚人那样,只要搬到对街居住就一切万事大吉吗?如果男人与自己的村落产生隔阂,我们可以像萨摩亚人那样,只要迁居他村就一了百了吗?如果一位丈夫与勾引妻子的情敌之间产生了仇隙,我们可以像萨摩亚人那样,只要用几张精致的草席就把这种耻辱抹平吗?

从本书中可以发现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天灾人祸,都不能威胁到萨摩亚人。这使得萨摩亚人特别珍惜生命,虽然会为了苟且求生而时刻胆战心惊,但是不存在任何易怒好罚、毫无宽恕的上帝来打扰他们平静的日日夜夜。在整个萨摩亚社会中,到处充溢着一种普遍的随和性。在这样一个没有强烈的感情撞击的社会中,青春期中的少年自然也就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心理折磨了。试想,当现代社会的我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时,我们的心态将会如何?是杞人忧天?是轻浮易怒?还是急功近利?抑或是因为深情厚爱而痛不欲生?

总而言之,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恐惧、烦恼、挂心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也为了更加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越来越计较失败,以至于在蒙受失败后很多人无法面带微笑地另找其他目标,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一蹶不振而以死解脱的年轻人。可以说当代社会是浮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以及不平衡现象会愈发增多。随之而来的,人们的权利一再受到剥夺,攻击行为也将更容易产生。现在,报纸上每天都在报道这样一些违法乱纪的新闻,殊不知当代青少年就身处这样的暴力事件频发的社会中,耳濡目染下,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就更会有一系列失范性行为。相反,对于萨摩亚人,她们出生后不久就学会了既不对任何人过于关心,也不对任何关系寄予过高的希望,所以他们就不会因为相对期望过高而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过低,从而出现自卑或者消极的情绪。像萨摩亚这样的拥有着共同社会情感的社会,人们之间互动紧密且熟悉,一个户就是一个大家庭,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

而现在的法理社会,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们的共识不高,私心配置一切。虽然原始生活的社会形态没有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丰富,但是那种平淡随和亦是一种福气。那样的社会没有过多的矛盾,处于青春期中的少年也不会知觉他人,通过观察学习来形成侵犯动机,进而付诸到自己的攻击行为中。在所有孤立的原始文明与许多不同于我们文明的现代文明之间,社会对每个人提供的选择往往大相径庭。现代社会中的少年受到宗教的影响,面对着多种道德准则和群体准则……由于我们的文明像是由许多不同质色的纱线编织而成的缎,因此任何一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都包含着许多矛盾,当青春期中的少年思想混乱时,她们由原来的盲目地、幼稚地、折中地、妥协地相信,变为急于摆脱这种思想,所以出现了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产生一系列的冲突。

但是对于萨摩亚人的那种简拙的、同族相居的原始文明,她们只是在做着一个人们公认的行为规范中的具体选择而已,绝没有人会要求他们做出任何涉及对他们的社会群体准则进行真正否决的选择。她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简单,家长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不曾娇惯子女,她们拥有非专一性感情,在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易结易解,绝不会缠缠绵绵、难分难舍。

而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符合他们认为的更为高尚的人际关系准则,人们甘愿付出更多代价,为了所谓的浪漫而失望落寞。在对于教育问题上,萨摩亚的小伙子厌恶责任,他们为了逃避、减轻约束,降低依赖感,他们不鼓励竞争,而是鼓励突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压抑每个人的个性,但是却能用舞蹈的形式来将这种压力释放出来。萨摩亚社会将男女儿童之间采取严格分离,但是美国社会却将这种态度表现在创设单性学校中,男校和女校的分离就一定对学生有利么?未曾想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发生,也就是说在消灭性别差异的同时,却有害于孩子的心理教育。

在性教育和生与死的教育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社会采取保守的性教育,人们会制定一系列的道德准则来限制孩子的性行为,这样直接导致孩子获得性知识的渠道极少。当青春期少年怀着好奇的心态,用自己的方法了解性,并尝试性行为时,他们有时候会误解性行为的本质,而做出被这个社会认为越轨、不道德的事件。而萨摩亚的社会却给了青年性尝试的自由,而不会横加干涉。所以对于现代社会正值年少的儿童,会产生对性错误的、片面的印象,甚至产生某种反感、某种极端的厌恶甚至恐惧。

对于生与死,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存在着缄默原则。并不能像萨摩亚人那样,用自然的、率直天真的心态来面对生与死。归根究底,现代社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制约着孩子,而孩子却因本能想要反抗,甚至冲破这种束缚。因此才会有一系列逆反、攻击、暴怒的行为。

在萨摩亚人的教育中,从小孩子们就有着明确的工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年龄段,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工作。工作不是获取悠闲的途径,他们的悠闲不是努力工作或资本积累的结果,而是温和的气候、稀少的人口、结构合理的社会环境,以及没有巨大的开销。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娱乐,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仅局限于成年人。对于处于青春期中的少男少女,他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倘若隔壁家的孩子会跳舞,那么自己家的孩子不仅要会跳舞,还要会弹琴。

总之,自己家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父母亲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一直在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而对孩子做着各种伦理上的要求。家长这样做同样是提升自己面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因为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才会导致现在的孩子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

身处于复杂的社会就会面临更多的选择,相较于萨摩亚的社会,现代社会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复杂的利益抉择,更复杂的学习榜样,更复杂的冲突事件,以及更复杂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他们需要更有利的环境,而这种环境是需要人们不断探索营造的。所以儿童的成长问题始终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主持人]:好的,感谢张弛同学的精彩报告,他以一种比较的方法,对整本书做了一个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的那句“儿童的成长问题始终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更是点出了本书的一大主题。那么,按照读书会的流程,下面一个环节是评议阶段,在这个环节中,两位评议人对主报告人进行评议,并可以对主报告人进行发问。

第二部分:评议

[评议一]: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这本书中,米德通过自己九个月的田野调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的这种青春期躁动?米德以萨摩亚的“反例”得出的结论,使这部著作成为人类学“文化决定论”学派的一面旗帜,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张驰同学的报告,我主要围绕弗里曼的批判,也就是价值无涉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米德的自身环境来看,她的母亲是一位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在她的生长环境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女权思想的影响,同时对于性和婚姻自由的态度也可以从她的三次婚姻中得到体现。在《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中,米德也提到了选择女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原始人的研究当中,女性的研究要弱于男性。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她的个人思想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

在这本书里,米德在研究当中存在两个明显的价值取向问题,即带有强烈的文化决定论的信念和对萨摩亚的“乌托邦”的感觉

其一,她在研究中带着强烈的“文化决定论”的信念,以及肩负着人类学在与生物学之争中能够胜利的、重要的使命来进行研究的。正是由于米德对文化决定论学说的绝对的深信不疑,决心全力维护这一学说,从而导致她提出的有关萨摩亚的描述完全是出于要证实这一学说正确性的需要。

其二,米德在研究中带有较强地对萨摩亚地区的“乌托邦”式的想象和印象。就如同弗里曼所说,米德信奉文化决定论的热情和她把南太平洋地区看成是一个地上天堂的倾向性,使得她曲解萨摩亚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种史。她在萨摩亚更多地关注萨摩亚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萨摩亚的另一面。

在弗里曼看来,米德的萨摩亚研究在其价值取向和具体实施的方法、观察的角度等存在明显的不可取之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可信的。正如弗里曼认为,米德提出的有关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以及有关“与先天因素相比,后天因素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的论点,恰恰又是以那些错误的描述为依据的。所以她提出的反面实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她的那些结论也显然站不住脚。他批判的核心还是米德萨摩亚研究中的价值取向——文化决定论。

如果米德在萨摩亚研究中带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来进行证实的话,同样弗里曼在批判中也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来证伪米德的研究。对弗里曼来讲,他基于“米德的研究存在问题”这一假设为命题,然后进行论证和批判。当弗里曼尖锐地批判米德研究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的同时,弗里曼的批判性研究也已带有先入为主的强烈主观价值色彩,以致他自身也在先天和后天的价值选择和印象中无法自拔。

所以在我看来,在科学研究与实践当中,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价值无涉的,人生来带有目的性。在社会研究中,无法把价值排除在外,比如虽然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做一个中立者,在现实情况下,对于案件的审判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其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也许不需要严格地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逻辑思维加以梳理,得到研究结果。或许这才是韦伯所追求的价值无涉的真正目的。

[评议二]:老师好!同学们好!首先,非常感谢张弛同学!通过他的报告,我们对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下面我想就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想法,主要是通过萨摩亚人对子女的教育来反思我们现代的教育。

在此次田野调查中,作者主要是想要了解萨摩亚人的文化、青春期和性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通过此次的调查,更想要了解的是:使我们的青少年骚动不安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咎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咎于我们西方的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通过对两种文明中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对比,米德得出的结论是:社会集体文化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制约是决定性的,青春期的情绪是文化造成的,青少年的叛逆性格不存在于她所研究的萨摩亚的文化中。

《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对我们的教育也有深刻的启发性意义,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对萨摩亚人而言,青春期并不是一段困难、动荡的时期,他们没有我们文明社会的青少年所显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而是心情平和、情绪稳定。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简单的社会结构;第二,特殊的家庭组织形式;第三,轻松愉快的心理矛盾调节手段;第四,开放式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萨摩亚社会中,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环境是轻松和愉快的,他们可以随意地学习任何东西,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却没有压抑,没有强迫,而是凭自己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学习的东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男孩和女孩们学习的东西更容易使他们接受、更易懂,很少出现孩子们违背父母的意愿去做一些违反规范的事情。

再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从上幼儿园的时候起,父母就开始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艺术课程,不论孩子们喜欢不喜欢,不论他们学会还是学不会,一点也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征求他们的意见,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在这种背景下,孩子们只是一味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这压制了他们的创造力,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我们的现代社会正处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面临的文化种类多,可以选择的外界信息繁多,并且很早就开始承受道德准则、学习、就业的选择等压力,从而容易在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形成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观念。如果成人的介入未能为青少年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引导,这就在无形中给他们增添了精神负担。个体的思想冲突逐渐增多,心情紧张压抑、情绪混乱、强烈的挫折感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同中国教育现状相比,萨摩亚社会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应当吸取萨摩亚社会教育的精华,来发展我们的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以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www.xing528.com)

米德书中有一点我深表赞同,米德说到美国青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青春期问题时,认为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处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的文化种类愈多,个人的思想冲突愈多。资讯的发达,文化的多样性,现在我们的青年人面临的社会状况之复杂比之于原始社会,比之于古代社会绝对有增加,所以青年人所面临的冲突与矛盾也许显得更多——选择越多就越难做出最终的选择。

[主持人]:之前,主报告人在对本书做了整体介绍之外,还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也恰恰成为了刚才两位评议人的焦点,玛格丽特·米德是为数不多上过邮票的女性之一。这本书,在作为人类学报告之外,也是包罗万象的杰出作品,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发散的思维对这本书做整体的研读与思考。

在此,也感谢评议人的发言,下面是自由评议阶段,在座的学生代表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部分:自由评议、发言

[多杰昂秀]:这本书是为反思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我们的“文明”出现了问题。因此,我想谈论“文明”本身。“文明”一词产生于西方的语境中,从其词源来看,“文明”与城市有关,是伴随烧砖技术的兴起和城墙的建立而逐步人为拟制出来的,文明的标志就是城市的建立。可以说,人类最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文明。但是,城市最容易爆发社会的问题。其中,青少年的骚动不安就是与文明的性质息息相关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国青少年的问题仅仅是文明产生的众多问题之一。文明程度越发达,青少年中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例如东京、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作为文明的中心,在这里,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问题都是非常集中的。

文明的最大特性是其体系趋于封闭,试图人为地控制一切,结果往往造成对人性的压制。因此,现代文明中的青年难免就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种冲突,相较于萨摩亚社会确实是失范的。米德为证实这种青春期的骚动是与生俱来的,还是由文化环境塑造的问题,从而找到太平洋岛上一个很少受到文明侵入的参照点——萨摩亚社会来进行比较考察。同萨摩亚人的成年的诸多比较当中,她得出美国青少年的青春期问题不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而真正的原因在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米德的研究进路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是现在,对人格出现了第三种认识,即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塑造既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根本上,人格的形成是生理与环境进行双向互动的结果。至于生理与文化的互动是如何进行的问题,恐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论域,亟待在生物学科与文化学科之间开展深入的对话。

[王飞]:书中说萨摩亚人的教育体制是完美的,萨摩亚社会是理想的,男女在青春期没有什么烦恼与不安。萨摩亚社会尽管是理想的,但这种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造就了落后的萨摩亚社会。美国的青少年虽然在青春期有很多问题,但美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却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如果我们为了解决男女在青春期时遇到的各种烦恼,而采纳与吸收萨摩亚人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氛围,那么我们的社会很有可能在经济以及培养人才方面逐渐地处于落后位置。对于美国以及西方的发达国家,男女在青春期遇到烦恼与不安的现象,很有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才能培养出顶尖的人才,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赵康仪]:我一贯抱持着精读文本的看法,报告人在报告中对文本的运用在某几处有一些瑕疵,比如刚刚在介绍到萨摩亚人的公主“陶泊”的时候,一方面说公主具有不同于其他少女的性开放,男性不可能采取“莫托托洛”的方式半夜潜入,我觉得报告人也应该详细地说下“陶泊”的生活,比如夜里有老妇人和她睡在一起等等。

评议人的问题关于对该书的批判,可以引发我们就此展开交锋,对本书的批判是在什么层面上展开的,如果说用一种论证或者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来批驳,那么相应的就不能展开到立场上。就本书回答的青春期问题,背后存在着文化决定论和基因上的生物决定论。就我来看,在立场、观点、方法、范式等当中,观点最显而易见;然后是方法,用在其中;范式一般不能在一处看清楚;最后是言者的立场。而我们展开论证的对垒,也需要在同等的层次上展开,不可能说在一个论证的环节上就驳倒整本书所站在的立场。

当然,本书为什么选择萨摩亚人,以及能否回答美国乃至世界的青春期的问题。我想,因为萨摩亚人的社会更为简单,物质上和组织上相对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simple model,那我们进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太容易遇到复杂社会中所遭遇的变量,如此得出的结论就可以被我们参考了。

[胡勇]:我接着赵康仪的话说,康仪的每一次发言都是那么的潇洒,所以在他后面发言感到压力很大,但是他的发言又往往会激发我发言的兴致。我主要谈以下几点浅显的感受和不成熟的想法。第一点,刚才大家一直在谈论价值问题,在哲学界关于价值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主观价值论,一种是客观价值论,再一种是价值中立论。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价值中立理论,它起初的时候是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来的,休谟他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身处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应当强行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而是要具有包容性,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处于一种互利共生的境地,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二点,在米德所著《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当中,作者对于萨摩亚的青年男女进行了深度细致地描述,她认为当地的青少年之所以会没有青春叛逆期,是因为他们社会对于他们角色的定位很成功,他们的社会很早的就让他们具备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承担我们这个社会成人才会承担的社会义务,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的就是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谢晖老师讲过这种现象无疑会阻碍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而保障公民的主体化,法律权威的树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实现的过程当中,宪法、法律必须是至上的。

第三点,关于普世性价值和地方性价值,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探讨,我认为建立在对话与协商基础之上的普世性价值无疑是存在的。如果没有普世性价值那么地方性价值就会无所依托,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标准就会产生深深的割裂和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

[肖娜]:我认为,首先萨摩亚人的教育是终生的教育,它并未仅仅限制在我们所谓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或培训中。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萨摩亚的生活群落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人们没有过多的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因而他们的生存模式是简单质朴的。当然,这种有限制条件的环境更能观察人性本身的发展所呈现的简单状态。我非常赞同之前多杰昂秀师兄所说的环境影响说,只有在萨摩亚人的生活环境中才能有这种发展模式,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里面充满了各种选择、挑战以及冲突,因此我们没有唯一的生存模式,我们是在这种种的因素之内寻找自己的模式。相比之下,我们从本书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借鉴,一种在我们自身环境下可以借用萨摩亚人生存模式中可以调和我们生存模式的方法。

然后,萨摩亚的生存模式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的模式只能是其他生存模式的可能借鉴,它也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推广,不同的民族以及地区、群落都有自己本身的生存模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每一套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则,所谓的好与坏只是异族人的自我定义,所谓的文化观念也是人们对不同生存模式的自我定义。因此,本书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萨摩亚教育模式上的外在状态,更是给了我们对待异族生存模式和文化内涵的观念上的改变。

[主持人]: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下面我们有请老师们发表高见。

[杨田甜]:首先我非常荣幸可以来参加本次读书会,我发现每位同学不管是评议人、主持人还是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并能够畅所欲言,我认为这是很难得的。

玛格丽特·米德,她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在巴纳德学院学习时,因为选修了一门弗朗兹·博厄斯主讲的课程而学习到他的人类学思想,并为之深深吸引。米德从此便开始走进人类学,博厄斯也自然成为了她学术生涯中的“贵人”。在结束了这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后,米德开始到哥伦比亚大学旁听博厄斯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并参加了他组织的每一个研习班。在此期间,米德结识了博厄斯的助手露丝·本尼迪克特,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米德也受到了本尼迪克特的影响,准备将人类学作为下一个学习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于是,在1924年拿到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米德毫不犹豫地加入博厄斯门下,开始学习人类学。

作为博厄斯的学生,米德的研究当然与她的恩师密不可分。20世纪一二十年代,博厄斯与持生物决定论的“优生学”的信徒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围绕着“青春期究竟是由文化决定的,是属于西方社会的,还是由生理变化造成的普遍症状”的焦点激烈展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博厄斯的建议下,玛格丽特·米德于1925年一人前往距美国万里之外的土著部落实地考察。最后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三部著作,即《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和《三个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这三部著作被称为“来自南海的三部曲”,它们是文化对心理特征起决定作用的有力证据。

著作出版后,尤其是《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在得到极高评价的同时,也受到以德里克·弗里曼为代表的学者的批评,他们对米德对萨摩亚研究的方法论、具体研究条件和方法均提出了质疑,并且认为米德的经验证据和结论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但是,不管如何,我认为正是因为有诸如文化决定论与先天决定论的学术斗争,才能使我们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有更加深层次的发展。

[淡乐蓉]:今天每位同学都表现出很出色的一面,大家在彼此之间也进行了较为热烈的讨论。读书在于交流,交流的方式不限于读书会的形式,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在私下交流的机会,并通过这种平时的交流,养成善于沟通和思考的习惯。如此长期下去,就会看到读书带来的明显效果。

就书本本身来说,米德让我感受到一位人类学家的伟大。《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以一种非常细致的描述与散漫的语调,涉及诸如青少年越轨、人际关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话题,深刻的洞察力叫人叹为观止。在更深层的阅读中我们还能发现女权主义也是米德注意到的一个方面,米德关注到萨摩亚的上层妇女也会参与到经济与政治的事件中来。

下面对各位同学的讨论做一个回应。第一,大家集中讨论的“文化决定论”反而不是我所考虑的,实际上无论“文化决定论”还是与之相反的“生物决定论”,都是对一种观点的片面的深刻,这种论证具有内在的自洽性,用以说明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第二,通常意义上的比较是在同质性文化间做出的,但是能否在同质性文化与异质性文化之间做比较呢?在本书来看,这样的比较比比皆是。如当地人对很多事情表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然而当异质的文化侵入时,萨摩亚人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他们在文化的冲突当中会尽可能地掌握外来文明,以便在这种文明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反过自身,在我们这样的异质性文明当中其实同样也包含着同质性的文化。

第三,同学们还提到“选择性教育”很重要。我认为这样的选择存在着它的前提,例如从林林总总的教育机构中做出恰当的选择来接受某种学习,其基本的前提就是社会业已实现了高度的专门化。但是萨摩亚人的教育不注重选择,而是通过感性的或者悟性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第四,从研究方法来讲,大家推崇价值中立。实际上,价值选择是无法与自己的前见分开的,因此很难做到所谓的价值中立。大家可以思考,价值中立本身是否就在表达一种价值呢?米德对萨摩亚社会为什么能够分析得如此透彻?可能的原因在于简单的社会能够排除很多干扰因素,而不仅仅是做到了价值无涉。

第五,萨摩亚人的社会是自由的,自由意味着没有约束。果真如此吗?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表明,如果给予某一个人全然的自由,他反而不能适应该种自由,结果会出现对自由的逃避。因此说,不自由也是人的一种需要,人无往不是生活在各种限制性规范当中,限制在有时候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自由。

第六,文化决定论不是表达文化优劣论。跨文化比较首先要摒除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跨文化理解不但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能在理解他者的基础上实现理解和反观自身。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和萨摩亚的社会中的许多文化都是地方性知识,对于身处一种地方性知识中的人来说,无法对自己的文化做出选择,别人对这种文化也无法进行复制。在此意义上,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中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主持人]:借用著名人类学家纳日碧力戈“千灯互照,光光交彻”的这句名言,大家只有将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才能激发出更多更绚烂的思想火花,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交流显得特别有意义。我发现在文明社会中,大家的讨论是显得那么充满理性,可见我们都无法做到像米德那样跳出自身的文化圈子来思考,因此跨文化研究对于克服这种认知缺陷特别有必要。尽管大家还有很多话题要交流,但此次读书会又接近尾声了,在此感谢老师们和各位同学的参与!为深入交流读书心得,表达各位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在此预告下期读书会的书目为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所著的《西藏的文明》。期待大家在下一期读书会当中表现得更加精彩!

【注释】

[1]按:青海民族大学第十九期法人类学读书会于2015年11月30日16:40分在鸿文楼305教室举行。主题为玛格丽特·米德所著之《萨摩亚人的成年》。主报告人为2015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张弛,评议人为2015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范以正、王旭阳,主持人为2014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朱未。此次读书会邀请法学院淡乐蓉教授与杨田甜老师作为嘉宾,来自2015级、2014级和2013级的硕士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本读书会长期得到淡乐蓉教授与赤旦多杰教授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支持,在此特表感谢!

[2]朱未,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3]多杰昂秀,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