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戏韵:婺剧的保护与发展

浙江戏韵:婺剧的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婺剧剧目丰富多彩,取材十分广泛,是浙江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金华当地百姓对婺剧十分喜爱。为抢救婺剧戏曲传统遗产,相关人员做了很多工作。婺剧文化传播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各类新媒体的运用,争取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浙江婺剧团开展了婺剧进社区、婺剧进校园等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学校还积极组织婺剧班的学生参加各类戏曲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

浙江戏韵:婺剧的保护与发展

婺剧剧目丰富多彩,取材十分广泛,是浙江地方戏曲中的一朵奇葩,金华当地百姓对婺剧十分喜爱。然而时代在变迁,婺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各种问题与困境。

为抢救婺剧戏曲传统遗产,相关人员做了很多工作。如“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成立以来抢救、发掘婺剧传统遗产,先后收集、记录了800多个大小剧目和3000余首唱腔、曲牌,整理了婺剧独有的传统脸谱服装图样,使大量珍贵传统艺术资料得到了保存”[13]。早在1959年,浙江婺剧团便曾“组织老艺人吐、授老戏,发掘、记录大量剧本、唱腔、脸谱和服饰等资料,整理成册,出版《婺剧徽戏音乐》等,使失演多年的婺剧表演与特技得以重发光彩”。再如,东阳市婺剧团在“1962年,为挖掘抢救戏曲遗产,以胡梦兰等四位老艺人为主组成吐录小组,由陈崇仁记录侯阳高腔15本、折子戏7个及部分昆、乱剧目”[14]。在2008年11月20日举行的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婺剧辖区的文化主管部门领导金华市文化局局长杨鸽提到:“我们婺剧在金华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没有面临濒危,观众很多,也后继有人。但是,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这个剧种和剧种之间的趋同性存在着很大的趋势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婺剧的特性,是我们保护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有的认识。”[15]

传统戏剧自古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体,在这方面,相关单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浙江婺剧团陆续采集了一批婺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名家名段刻录成CD或DVD向社会出版发行,浙江婺剧研究院和浙江婺剧团目前建设了婺剧官方网站,浙江婺剧研究院和《金华日报》合作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婺剧文化传播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各类新媒体的运用,争取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浙江婺剧团开展了婺剧进社区、婺剧进校园等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对于非遗的传承,人才培养是必须重视的。2008年10月,金华市“婺剧进校园”活动启动,“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婺剧的兴趣,让孩子们了解婺剧,欣赏婺剧,弘扬本土传统文化。金华市政府和浙江婺剧团成立了婺剧人才培养基地——金华市艺术学校,培养专门的婺剧人才。学校还积极组织婺剧班的学生参加各类戏曲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婺剧是一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它以其优美的旋律,淳朴的艺术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现阶段我们应从更多领域加强培养婺剧创编与表演人才的力度,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的婺剧传承活动,推动婺剧对传统剧目与传统技艺的整理,鼓励创作优秀新编剧目,等等。

【注释】

[1]章军杰:《多元文化格局下婺剧传承与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第1页。

[2]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婺剧观感》,转引自叶志良:《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戏曲研究》2009年第1期。

[3]叶志良:《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戏曲研究》2009年第1期。

[4]徐宏图:《浙江戏曲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323页。

[5]叶志良:《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戏曲研究》2009年第1期。

[6]王晓平:《浅析戏曲演艺产品的创意与制作——以婺剧〈宫锦袍〉为例》,《中国戏剧》2017年第10期。(www.xing528.com)

[7]吴子良:《“我离开婺剧就一无所有”——记郑兰香》,《戏曲艺术》1993年第2期。

[8]康式昭:《鉴别·扬弃·求新——就婺剧青春版〈穆桂英〉说传统剧目改编》,《艺术评论》2015年第3期。

[9]孙豹隐:《一台青春满目辉煌——为“青春版”婺剧〈穆桂英〉点赞》,《当代戏剧》2015年第4期。

[10]陈坚:《铁血国殇(大型新编历史婺剧)》,《戏文》2007年第2期。

[11]何为:《漫谈婺剧的艺术特色——写在浙江婺剧团来京演出之后》,《人民音乐》1962年第12期。

[12]钱兴地:《试论婺剧的儿童情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3]汪静一:《略谈婺剧〈白蛇传〉》,《北方音乐》2009年12期。

[14]徐宏图:《浙江戏曲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322页。

[15]2008年11月,杨鸽声在中国婺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转引自叶志良:《中国婺剧的文化定位》,《戏曲研究》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