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在发展中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保持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甬剧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形势。对于戏曲艺术而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人才培育与教育工作周期较长,必须具有一定前瞻性。同时,由于时代发展与新媒体冲击等,戏剧人才在面临黯淡前景的情况下,很多都纷纷离团谋求他职。一些青少年对传统戏剧艺术可以说不仅是没有观赏的兴趣更没有要学习的冲动,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并想办法解决。
宁波地方政府重视戏剧创作,把它看作文化大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多方面为戏剧的发展创造条件,确立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运作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包括甬剧在内的宁波戏剧的发展。2000年起宁波市实施“精品工程”战略,设立每年500万元的精品创作和奖励经费、200万元的培养艺术人才的经费。2011年宁波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甬剧传习中心),下辖甬剧传习部,专职从事甬剧保护工作。甬剧传习中心目前已采取了诸多举措来发展保护甬剧,如开展“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收集整理史料、实物、图片资料等;发掘整理滩簧老戏,重新谱曲排演;等等。[13]
观众的审美趣味对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部剧作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取决于其能否获得观众接受与认同。甬剧在其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宁波滩簧”为了适应上海观众审美品位与新环境,进行了各方面的革新,如“‘改良甬剧’在演出上,搞幕表戏,坚持编导制;在唱腔上,采用滩簧调,但只有上云、清板、下云、甩煞云,废止其他花腔、插曲小调,并且上下云拖得很长,每句清板的二字间也拖开,旋律慢一倍以上,被称为‘新基本调’;在剧目上,每三天上演新编时装大戏,一天仍唱滩簧老戏;在音乐上开始增加凤凰箫伴奏。改良甬剧的成功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使‘宁波滩簧’,面目焕然一新,逐步走上现代剧种轨道”[14]。那么,在今天甬剧也应当发挥一贯传统,为适应新环境、新需求而不断创新。观众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会有新的审美需求与审美趣味,甬剧艺术更应不断“赶潮流”“谋发展”。
甬剧艺术家们在不断努力探索如何促进甬剧的发展,并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被排演出来。青春版《田螺姑娘》由年轻演员张欣溢、苏醒饰演主角田螺姑娘与谢端,在舞蹈、舞美、服装、唱腔等方面进行了创意性再创作,清新亮丽又精彩绝伦,富有传统韵味又极具现代感,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活力、时尚与优美,是一个很好“青春”亮相与展示。而甬剧《筑梦》带给我们的是为“拼将一生建学堂,休念自身衰与旺”的“教育兴邦”精神的感动与震撼。此剧由宁波市甬剧团有限公司演出,20世纪30年代,农民出身的宁波人沈三江背井离乡,艰苦创业成为汉口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建筑商,他竞标承建了气势恢宏的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群,不料,在建造过程中,时局动荡,货源短缺、物价飞涨,工程几乎陷入绝境,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恪守诚信,仍倾家荡产建学校。此剧很多方面都艺术地实现了突破,演员既有演过上百个角色的老戏骨也有才气横溢的新生代,他们的精彩演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这部剧作创新性地将多种艺术元素糅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别样的审美感受,为甬剧走出宁波,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做出了努力与探索。
宁波西靠四明山,东临东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宁波独特的自然风光,有松兰山、九峰山、九龙湖、五龙潭、南溪温泉、野鹤湫等等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发达,2018年“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增长1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77.9亿元,增长19.9%。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84.0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4.2亿美元”[15]。甬剧的发展、传播可以考虑如何融入宁波旅游文化产业中,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开发趋势,人们也热衷于了解民俗文化,喜欢参与民俗活动。因此,精心开发相关的地方民俗旅游项目,设计宁波甬剧特有的旅游路线,可以在进一步推动宁波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甬剧发展与传播。真切地期待甬剧进一步开拓创新,焕发生机。
【注释】
[1]史鹤幸:《甬剧渊源——甬剧史话之一》,《宁波通讯》2009年第7期。
[2]徐凤仙、王宝生、潘安芳、徐国华口述整理:《甬剧探源》,油印本,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1983年版,第1页。
[3]陈速、张颖:《甬剧史略》(征求意见稿),油印本,1983年2月,第2页。
[4]史鹤幸:《甬剧渊源——甬剧史话之一》,《宁波通讯》2007年第7期。
[5]蒋中崎:《甬剧发展史述》,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www.xing528.com)
[6]史鹤幸:《声誉鹊起女小旦——甬剧史话之四》,《宁波通讯》2009年第10期。
[7]参见《宁波市甬剧团》,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nbyyjt.com/news/300.html。
[8]庄丹华:《文化社会学视阈下的甬剧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192页。
[9]王乃兴:《摆脱真人真事束缚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说甬剧〈宁波大哥〉》,《戏剧文学》2012年第3期。
[10]《甬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488。
[11]宋芸芸:《甬剧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宁波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2]吴虞:《吃人与礼教》卷六,《新青年》1919年11月1日第6号
[13]参见庄丹华:《从甬剧的发展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戏剧》2013年第3期。
[14]陈速、张颖:《甬剧史略》(征求意见稿),油印本,1983年版,第18页。
[15]宁波市统计局:《201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j.ningbo.gov.cn/art/2019/2/2/art_1229042825_4328177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