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戏韵:地方戏的保护与发展

浙江戏韵:地方戏的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剧有误入其他剧种的经历,其发展可以说是几经风雨,然而和剧作为温州平阳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其重要的价值。和剧起源和发展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现代社会要紧紧把握住民众的文化需求,选择性地激活民俗文化,多创意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争取获得民众持续认同感。

浙江戏韵:地方戏的保护与发展

和剧有误入其他剧种的经历,其发展可以说是几经风雨,然而和剧作为温州平阳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其重要的价值。无论是政府各部门还是研究者等等都应该给予关注与扶持。

首先应该组织艺术研究力量对和剧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梳理,加强对和剧的史论研究和艺术批评,对传统剧目等进行整理与传承。20世纪50年代,和剧被并入婺剧,“在某些主观主义的思想支配下给取消了‘和调’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剧种名称,硬冠以‘婺剧’之名,把它并入金华婺剧一类了,艺人们对这个‘并档’是不满的”[8]。事实上,不同剧种间显然是无法“并档”的。后因艺人们的强烈呼吁,以及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才得以恢复“和剧”名称。可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管理、传承乃至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在于进行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有认清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才能够更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保护和继承地方戏剧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人,通过一个整体的表演艺术团体,将它的表演技艺传承下去。”[9]优秀人才与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前景密不可分,和剧的几番沉浮与误入也凸显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才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据说在华东会演中温州和调的《断桥》得奖之后,省方把演白蛇的陈美娟同志调入金华婺剧团,因唱腔做派很不相同,陈同志大半年时间无戏可演,而原剧团因少了台柱,卖座大衰,本来生活很苦,因而更苦。”[10]对于和剧而言,匮乏人才,少了台柱,便极有可能走向衰微;对于人才而言,无用武之地面临的便是艺术生涯的终结。戏曲艺术的传承载体是优秀人才,只有人才将技艺传承下来,才能让和剧的文化脉络不断,因此应努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努力留住人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必将造就戏曲艺术兴旺昌盛

和剧起源和发展与百姓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现代社会要紧紧把握住民众的文化需求,选择性地激活民俗文化,多创意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争取获得民众持续认同感。作为一个“本土”戏曲种类,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出宣传保护、传承、研究和剧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如可在逢年过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巡演活动,热闹的场面会吸引来自各处的戏剧观众与文化旅游者,能够进一步打响平阳县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文化品牌,同时达到了和剧艺术传播的目的。

可喜的是,2009年,和剧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作为传承基地的鳌江镇梅溪梅里持续地开展巡演,努力提升和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各方努力下,和剧获得了新的发展,如2017年11月12日至16日由浙江省教育厅、文化厅、财政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广播集团联合主办的2017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在嘉兴大剧院隆重举行,和剧节目《白蛇传·断桥》在来自全省各地学校的510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17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戏曲类一等奖。[11]

【注释】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

[2]陈彤:《和剧四百年》,平阳新闻网,http://py.66wz.com/system/2015/08/03/012090828.shtml。

[3]陈彤:《和剧四百年》,平阳新闻网,http://py.66wz.com/system/2015/08/03/012090828.shtml。(www.xing528.com)

[4]杨志雄:《为温州和剧呼吁》,《戏剧报》1957年第6期。

[5]董每戡:《为一个剧种正名》,《戏剧报》1957年第6期。

[6]徐宏图:《和剧台柱陈美娟和她的“蛇步”表演》,《中国戏剧》2016年第5期。

[7]徐宏图:《瑞安高腔及平阳和调考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第9期。

[8]董每戡:《为一个剧种正名》,《戏剧报》1957年第6期。

[9]傅谨:《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理性思考》,出自《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10]董每戡:《为一个剧种正名》,《戏剧报》1957年第6期。

[11]《县职教中心和剧〈白蛇传·断桥〉获省级一等奖》,平阳新闻网,http://py.66wz.com/system/2017/11/27/013188063.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