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为什么热爱我的中国?-《脑洞作文》改编

我为什么热爱我的中国?-《脑洞作文》改编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能以统一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种伟大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分不开的。“戈”部署在国境和人口之间,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从“國”到“国”,“从戈以守之”的意象,在地图上的中国直观地显现出来,爱国情怀顿生胸臆。这种深厚的感情中,有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向往。这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铸成了历朝历代爱国志士的集体记忆。

我为什么热爱我的中国?-《脑洞作文》改编

可以说,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能以统一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种伟大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分不开的。经过五千年历史和岁月的积淀,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发形成的情感。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

爱国,是不管你走多远,祖国都在你心中——你永远都要用手轻抚心脏,真心付出,倾心护之:我爱你,中国!

好吧,说人话!汉字精灵展开汉字地图,为苏紫漴演示了“国”是怎么来的——

商周时期,“國”(国)最初就是写成“或”字的。在西周金文中,“或”就是“邦国”的意思。

”(甲骨文),“”(金文)。

在这个“或”字中,我们一起来发现国家的秘密:这个“口”像不像一个用栅栏或城墙围着的地方?

没错,这个“口”就是“围”的本字,读作“wéi”(韦)。它“围”着的,就是我们聚居和生活的地方——城“邑”。“邑”上面同样是“口”,表示“疆域”;下面为跪着的人形,表示“人口”。所以,《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口”因此就有了家园、城市和“国土”的意思,需要“以兵器之戈而卫之”——用武器保卫家园,保卫国土,保卫我们生活的地方。于是,“或”字的上下两个“一”,一方面可能表示有人在把守,另一方面可能表示领土有边界。

金文中,有的“或”字还在“口”之外划上几条短线(),或许表示国家重地——四方都有人把守的“疆域”。后来,在“或”旁再加一个“土”,就构成了“域”。

西周晚期,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就成了“國”。

它有几种演变字体:“國”(金文),“”(战国文字),“”(金文),“國”(篆文,见图8)。

“國”的大“口”,就表示国家的范围和界限,有“边境”,也有“国防”。小“口”就成了国境线里的人口。“戈”部署在国境和人口之间,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或”字下方的“一”,表示“土地”——国家只有在“土地”上才有存在感;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家。

瞧,这四个方面组合起来,是不是就造出了一个非常富有画面感的“國”家?

换言之,要建立一个国家,需要有人口、土地,还需要有武力进行保卫。除此之外,“国”还要有自己的疆域,要用城墙围起来,也就是“口”,这就是“國”。看起来,像不像长城在保卫着我们的家园、土地和人民呢?

图8 “国”字的篆文写法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国”,把拥有最高统治权的“王”改成了“玉”。玉是“玉器珍宝”,也有种说法是它代表着“玉玺”——王拥有玉玺才能合法地统治王国

不然,很多人怎么会对“传国玉玺”争得你死我活的?

到了简化字“国”,形同而神异:中国人用“玉”,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与“玉”关联的汉字,都是形容美好的——国中有“玉”,既可以比喻中国地大物博,美丽山河“珍如玉”;亦可以联想到我们有自己的“国宝”——五千年辉煌文明的文物古迹,以及支撑中国人脊梁的精神支柱,让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找一张中国地图,和小伙伴们一起仔仔细细地看一遍。有没有美丽山河“珍如玉”、便思“为国戍轮台”(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的感受?(www.xing528.com)

哈,里面的三横一竖(王),像一个国家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那一“点”就像国家的首都,亦是我们在地图上的中国所站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脚下的祖国。

从“國”到“国”,“从戈以守之”的意象,在地图上的中国直观地显现出来,爱国情怀顿生胸臆。

“你知道‘爱国’的历史吗?”点点问——他有点心痒,顺道为苏紫漴普及了一下历史。

“爱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西周》里: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现在,秦国就像虎狼一样,虎视眈眈地想吞并周朝……周朝的君王难道会不爱自己的‘国’吗)?

可见,“爱国”这个概念,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已产生。

但这个“国”,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家意义上的整个“中国”,而是指“自己所在的国家”——周王朝建立以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开国功臣到各地去做诸侯;诸侯封地为“国”;诸侯再分封大夫,大夫封地为“家”。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国和家”。

再到后来,“家”就进一步聚焦成一个个的家族和家庭。国和家的关系就如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家是一个小小的国,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家就成了“家国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国家”。

今天13亿中国人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深厚感情,正是以这种爱国爱家之情为起点,历经劫难而不衰,历经坎坷而百折不挠,逐步累积、发展和巩固起来的。

这种深厚的感情中,有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不管个人的浮沉荣辱,仍痴情专注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几千年来,这样的爱国者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文天祥……

这种伟大的感情中,也有对国事日非的忧患,对抗敌入侵、舍身报国的讴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收集了多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诗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好武器,跟你一起抗击敌人)……这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铸成了历朝历代爱国志士的集体记忆。

秦汉完成大一统时,爱国终于上升为“国家”整体意义上的概念和情感。从此,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征,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族复兴,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陆游一辈子都在呼吁北伐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当王朝军队夺回中原的那一天,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为了保卫国家边疆的安宁,“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几乎每天都是骑马作战或备战);

清末林则徐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自己做的事情对国家有好处,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也绝对不会因为害怕而躲闪)。

他们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与入侵的异族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为什么经历数千年而不分裂,即使每一次短暂的分裂也终究以大一统的联合而告终?就是源自无数仁人志士反对分裂、反抗入侵、主张统一的伟大而光荣的爱国传统。

可以说,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能以统一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种伟大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分不开的。经过五千年历史和岁月的积淀,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发形成的情感。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

爱国,是不管你走多远,祖国都在你心中——你永远都要用手轻抚心脏,真心付出,倾心护之:我爱你,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