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社会认同的群体行为方法及其影响

提高社会认同的群体行为方法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尊部分来源于积极的社会认同,因此人们会通过群体比较对群体成员资格和内群体进行积极评价。采取什么群体行为来提高社会认同,取决于群体特点和个体信念。“社会变迁”指的是通过改变群体的地位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因为群体成员要从自己不满意的群体流动到其他群体是不可能的或极其困难的。

提高社会认同的群体行为方法及其影响

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泰菲尔和特纳构建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和群际冲突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社会认同包括了那些源于个体认为自身所隶属的社会类别的自我意象[13],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源于个体对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成员资格的认识以及与之相连的价值和情感意义。简单地讲,社会认同是在社会类别或群体成员关系中获得的自我概念[14]。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尊部分来源于积极的社会认同,因此人们会通过群体比较对群体成员资格和内群体进行积极评价。但是出于维护积极自我甚至自我提升需要的内群体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甚至还会有歪曲,因而总是表现为内群体偏差(ingroup bias)。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群体行为的目的可能是保持现状也可能是改变现状。当群体成员资格给群体成员带来满意的社会认同,群体就会努力保持其群体的地位;而当群体成员不能通过与外群体进行比较而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时,群体成员就会努力改变现状。改变现状的方式有三种:(1)个人流动,即脱离所属群体或从心理上与自己所属群体分离而渴望进入具有较高评价的群体,从而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这是一种个人策略,个体对原先所属群体不认同而试图改变个体地位,并不试图改变群体特征也不改变内外群体间的地位差异。(2)社会创造,即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弱势群体从其他维度评价或重新评价现在的比较维度,或是选择其他相同地位或更弱势的群体进行比较。社会创造是社会认同的心理改变,不涉及内外群体实际的社会位置或客观资源的改变。(3)社会竞争,即与外群体直接竞争来获取积极特异性,并进而改变群体地位往往会产生群体冲突。(www.xing528.com)

采取什么群体行为来提高社会认同,取决于群体特点和个体信念。群体特点指的是现存的群体地位结构的两个特点——稳定性和合法性。即群体间的差异是否稳定,群体地位是否合理。个体信念包括社会流动信念和社会变迁信念。持有社会流动信念的个体认为群体边界是可以渗透的,个体可以通过个人流动的方式转移到其他群体中,如通过个人努力从低地位群体进入到高地位群体。中国存在千年的科举制度既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也为社会流动信念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变迁”指的是通过改变群体的地位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因为群体成员要从自己不满意的群体流动到其他群体是不可能的或极其困难的。因而,当一个拥有社会变迁信念体系的群体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时,如果他们认为现存的社会地位体系是合法的、稳定的,就会采取社会创造的策略来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而如果他们认为现存的社会地位体系是不稳定的或者是不合法的,就采取社会竞争的方式,在弱势维度上与优势地位的群体直接竞争,如示威、游行、集会甚至直接冲突等,优势地位的群体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现有的优势地位。这一策略最有可能引发激烈的群体冲突。总之,在维持积极自我需要的驱动下,群体中的个体会采取各种策略来获得并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