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影响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标准”与科学发展观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②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⑤科学发展观则把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其全方位功能。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其影响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选择题命制重点)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展开,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全部发展过程,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同人类社会共始终。

(3)这两对矛盾的本质联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5)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2.两对矛盾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属于社会存在的要素,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属于物质性的矛盾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属于物质因素与思想因素的矛盾关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选择题命制重点)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即得的物质力量,是历史活动不能任意选择的客观前提。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③生产力越是发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

(2)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一部人类史从根本上说就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②生产力是实现多重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社会的发展更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生产力发展超过其他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状况,是社会关系更为先进的客观标志。

④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尤其是劳动资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因此,列宁指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3)“生产力标准”与科学发展观(选择题命制重点)

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①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②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③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历史主体的角度,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贯穿起来。⑤科学发展观则把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其全方位功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一般了解)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决定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解决方式(一般了解)

社会基本矛盾通过阶级矛盾或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表现出来。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以改革的方式解决。通过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产生和本质(一般了解)

1.阶级是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

(1)作为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2)作为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2.阶级的本质是社会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列宁1919年在《伟大的创举》中给阶级下了一个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3)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3.阶级具有多方面特征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道德情操、精神生活、情感追求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有所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性,以经济为根源的阶级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二)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一般了解)

1.阶级斗争的内容与根源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表现为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阶级斗争并不是泛指一切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但只有经济利益即阶级的根本利益相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才能称为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通过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推动社会形态质的飞跃

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旧的上层建筑总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打破旧的上层建筑,改变过时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2)推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阶级斗争,不断地给剥削阶级的统治以这样那样的打击,迫使他们作出某些让步,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历史地把握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是有历史条件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不能脱离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状况孤立地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

(4)无产阶级的斗争具有革命彻底性

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具有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阶级分析方法(一般了解)

1.阶级分析方法的含义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帮助我们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2.阶级分析方法的要求

(1)分析对象: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2)分析尺度: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实事求是地判断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又要防止阶级斗争熄灭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

三、社会革命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一般了解)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www.xing528.com)

1.社会革命的实质

(1)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不改变国家政权,不触动根本经济制度,不是革命。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政权变化,如改朝换代、政变也不是革命。

2.社会革命的根源

(1)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并不确切。社会基本矛盾无时不有,始终存在,而革命并非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只有到了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引起广泛的社会危机时,才会发生革命。

(2)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

革命形势是指阶级矛盾尖锐化所造成的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被压迫阶级不能照旧生活、群众势不可当地历史性发动。革命的主观条件包括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以及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了解)

1.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1)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环节。当一种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时,只有社会革命才能以新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取而代之,完成社会形态的质变,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腐朽制度中,人民只是旧制度枷锁下的奴隶。在革命中,人民群众是新制度的建设者,极大地焕发出他们的热情和智慧。

(3)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实践锻炼和改造着革命阶级,使他们荡涤污浊,增长才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崭新力量。

2.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不触及社会主要矛盾,不可能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改革的性质和作用(选择题命制重点)

1.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社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改革的作用

(1)以量变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尚未激化时,依靠改革的手段,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改革与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手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改革往往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在革命以后,改革又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改革与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互相补充的手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选择题命制重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伟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一般了解)

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而又有内在联系。在现实中,二者已融为可称之为“科技”的复合概念。

1.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从学科的角度,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

2.技术有二义。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成为辩证统一的整体。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1.科技革命的含义(一般了解)

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的质变形式,它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如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根本改变,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重大的科学发现等。技术革命包括技术规范、技术结构、技术体系的变革,以及材料、工艺、能源、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2.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单选、多选)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把科技的伟大历史作用喻为是比法国著名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3.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单选、多选)

(1)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①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发展。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科技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

(2)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手段。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为人们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活动。

(3)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使人们扩大了交往,开阔了视野。以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使人们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去研究一系列新课题。

(三)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选择题命制重点)

1.科学技术的双重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不当应用的消极后果不容忽视。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有力控制手段,或由于一定的社会制度问题,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

(3)科学技术的作用受社会条件制约。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全球问题”及其实质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1)“全球问题”的出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人类在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发现自己正陷入某种困境。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

(2)“全球问题”的实质

“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它是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3.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内容:①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解决“全球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①要正确处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②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③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