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学习共同体:倾听与深度引导

建立学习共同体:倾听与深度引导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共同体有一套特定的话语系统:比如倾听,学习共同体要建立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它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上的,透过聆听,相互认同,构筑自我,追求学习的质量,达到学生与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但是,协同学习不仅仅要建立倾听关系,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有深度引导的问题,有深度联系的桥梁和平台,有深度体验的实践过程,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学习。

建立学习共同体:倾听与深度引导

林文生在论坛上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一开始,他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三个原则:一是倾听记录,二是勇敢地说出“我不会”,三是热情分享。也有专家这样总结:“静静地倾听,努力地思考或大胆地发问,充分表达或主动分享。”这是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

学习共同体有一套特定的话语系统:比如倾听,学习共同体要建立相互倾听的伙伴关系。在佐藤学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学习共同体的教师要用耳、眼、心去倾听,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等,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安心学习、热衷学习。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教学的效果、成果、结果,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认知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协同学习。

难怪“台湾首府大学”教授欧用生反复强调,学习共同体不是不用教师教,而是不用嘴巴教,教学是倾听、串联、回归,用身体全心全意地教。教师要学会用手、脚乃至整个身体,走到学生身边蹲下来,让学生感受到你相信他。(www.xing528.com)

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眼中,学习共同体有两大关键词——学习和共同体,都暗含了一种翻转的指向。学习指向的是教与学的翻转,共同体指向的是个体到共同体的翻转,通过翻转凸显学生学习的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而翻转的重要途径是倾听。

“倾听是以他人为中心的,相互倾听的关系让学习从自我转向他人、转向伙伴,当你心中装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在心中装着你。所以,学习共同体是充满道德感的。”余文森说。

欧用生是佐藤学的校友,一直在台湾地区推动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研究。他认为,互学,也即协同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最大特点。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学习?它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上的,透过聆听,相互认同,构筑自我,追求学习的质量,达到学生与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但是,协同学习不仅仅要建立倾听关系,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有深度引导的问题,有深度联系的桥梁和平台,有深度体验的实践过程,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