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拿大通史:英属北美殖民地与美国革命

加拿大通史:英属北美殖民地与美国革命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时,这种不满便引发了在波士顿郊区邦克山跟英军交火,成为美国革命的导火线。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通过决议,煽动魁北克和新斯科舍殖民地人民也起来反抗英国暴政。在魁北克省,也有响应美国革命的势力,那是1763年后迁入蒙特利尔或魁北克城的来自南方或英国的商人集团。此后,美国成为影响英属北美殖民地及其承继者—加拿大的一个持久因素,有时甚至制约了它的发展走向。

加拿大通史:英属北美殖民地与美国革命

美国革命的爆发 从根本上说,《1763年皇家宣言》不完全是针对十三个殖民地,而是主要为英国毛皮公司考虑,力图使俄亥俄河以南的三角区域作为其垄断的贸易区,又避免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尽快使哈德孙湾公司取得对蒙特利尔法国毛皮商的优势。可是,毛皮贸易与农业移民是有冲突的。英国国内的商人集团认为十三个殖民地居民向西迁移损害了他们的商业利益,而十三个殖民地人民不考虑这些,坚持认为哈德孙湾公司对西部贸易区的垄断堵塞了他们西向移民的通道,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当时,大西洋沿海一带人口已增至将近200万人,切萨皮克湾等老农业垦殖区已经出现佃农过剩,而新英格兰市镇则十分拥挤。自18世纪60年代初狩猎者丹尼尔·布恩越过阿巴拉契亚山,十三个殖民地的小农场主西向的移民流已难阻挡。南部大种植园主更是贪婪西部肥沃的土地。当时,英国政府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随后的两年内又先后颁布《糖税法》和《印花税法》等,企图把七年战争的负担转嫁给殖民地人民。十三个殖民地民众指责英国为支付与法国长期战争的费用而对殖民地征税,于是借反对管理西部土地的新措施,奋起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反抗之初,十三个殖民地人民还对英国抱有幻想,或许会像对印第安人一样,最后也向他们让步,所以一开始仅限于向英国议会提交“怨情申诉书”。华盛顿也曾认为,设立俄亥俄河土地禁区是“安抚印第安人情绪的权宜之计”,西部土地以后会向十三个殖民地开放的。可是,《1774年魁北克法案》虽然取消了独立的俄亥俄土著人领地,但是重新将这片土地划归魁北克所有。这样一来,他们的幻想就彻底破灭了。

十三个殖民地民众尤其是新英格兰人,一向认为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的土地应当归属他们,所以在七年战争尚未打响时,弗吉尼亚议会就曾派华盛顿到俄亥俄驱赶法国人。现在倒好,不费一枪一弹,英国政府又将它归还给昔日的敌人,自然对此强烈不满。他们对《1774年魁北克法案》承认法国的民法领主制以及罗马天主教,更是充满疑虑,认为会威胁到南方的民主制度。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将《1774年魁北克法案》和《印花税法》看作是英国暴政的象征,认为《1774年魁北克法案》含有要马萨诸塞就范的条款。当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时,这种不满便引发了在波士顿郊区邦克山跟英军交火,成为美国革命的导火线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大陆会议通过决议,煽动魁北克和新斯科舍殖民地人民也起来反抗英国暴政。在新斯科舍,虽然法裔居民被驱逐后绝大部分新居民来自新英格兰,但是他们认为十三个殖民地民众追求西部土地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在坎伯兰地区有起义谋划,但是迁到这里的新英格兰人在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基本上维持中立。魁北克的法裔民众虽然刚被英国征服,与英国殖民当局有矛盾,甚至可以借机摆脱强加给他们的殖民统治,但是,由于法裔加拿大人的精英庄园主和上层天主教人士一向保守,对英国人作出的让步已经满足,并且对美国革命者宣扬的民主思想十分反感,认为这与他们的天主教信仰格格不入,响应他们岂不是帮助以前的旧敌!在魁北克省,也有响应美国革命的势力,那是1763年后迁入蒙特利尔或魁北克城的来自南方或英国的商人集团。他们希望建立英式或美式的民主,对英国当局在《1774年魁北克法案》中给予庄园主和天主教会的让步十分不满。然而,他们这时在魁北克还成不了气候。来自南方的阿尔巴尼毛皮商人,作为圣劳伦斯河毛皮帝国的继承者,自然站在英国政府一边,在与哈德孙湾毛皮公司的竞争中还希望得到支持。在法裔居民下层中,也有响应美国民主思想的分子,同样不起作用,因为绝大多数居民已经满足《1774年魁北克法案》的让步。

美国革命者的反英号召,在纽芬兰几乎没有什么反应,而鲁珀特地的哈德孙湾公司则坚定拥护英国殖民当局。结果,大陆会议异常失望,于是1775年派大陆军从纽约北上,沿着1759年、1771年英军侵入新法兰西的老路,侵入英属北美。蒙特利尔东南部地区和东部濒海的圣约翰斯曾一度落入入侵者手中,但12月31日进攻魁北克城却遭到魁北克人民以坚固防线为屏障的顽强抵抗,无任何突破。而且在1769年春季,卡尔顿将军的防守军队又得到英军舰队的支援,大陆军最终失败撤退。

《1774年魁北克法案》促进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而美国独立则彻底改变了北美政治版图。此后,美国成为影响英属北美殖民地及其承继者—加拿大的一个持久因素,有时甚至制约了它的发展走向。所以,美国和加拿大有的学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不仅创立了美国,也创建了加拿大。在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出现效忠派,就佐证了这一论断。

效忠派 尽管《1763年皇家宣言》和设立印第安人领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十三个殖民地民众向北部移民以及宣布魁北克和新斯科舍的土地对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宾夕法尼亚或纽约的居民开放,但是1760年之后15年的状况表明,虽然新斯科舍吸引了一些新英格兰的移民,魁北克和蒙特利尔也吸引了毛皮商人,然而,移居者人数很少。盖伊·卡尔顿总督曾说,“宁愿忍受加拿大漫长的严寒的冬天而放弃女王陛下南方各省更为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者”仅为少数,“想想灾难就觉得震惊”,只要为这样的困难所阻,这块殖民地就仍将是法裔加拿大人的领地。可是,美国独立战争一打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促使人口迅速向北迁移,而这些移民就是效忠派。

在美国革命过程中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有10万士兵和平民选择站在“亲英”一边,许多人显然是随大流,结果估计错了。英国曾在和约中为效忠派争取到受保护的权利,美国政府同意并建议各州发还效忠派被剥夺的财产,停止没收。不过,革命后的联邦国会对各州没有约束力,州议会否定了发还效忠派被夺财产的提案。最后,效忠派只有离开。另一些人,离开的理由更简单,仅仅因为土地和粮食在革命过程中已经出手。按新斯科舍总督约翰·帕尔(John Parr,1725—1791年)的说法,这些到主要登陆点谢尔伯恩来的大多数人,并未“抱有多少忠心”,效忠派“只是他们加以利用的一个泛称”。除了回到英国或去其他殖民地,10万效忠派中约有4万人集中在1783年和1784年的两年中离开南方,到了新斯科舍或魁北克省。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的当年春天,约有3.5万名较富裕者集合在当时还被英军控制的纽约,在卡尔顿指挥和安排下疏散,坐军舰来到新斯科舍。新斯科舍半岛人口因此增加1倍;1780年芬迪湾以北只有不到1 750个欧洲人的后裔,这时增至1.4万—1.5万人。这里离哈利法克斯较远,因此在1784年从新斯科舍省分离出来,结果诞生了一个新的省,即新不伦瑞克省,省府设在弗里德里克顿,港口是圣约翰。移居沿海的效忠派,还有约1 000多人来到圣约翰岛(St. John's Island,1798年之后改为爱德华王子岛)或布雷顿角(效忠派到来后一度在1784年成为独立殖民地,1820年又并回新斯科舍)。

效忠派来到新不伦瑞克

另外还有9 000余人,大都是军人及其家属,或靠近魁北克的十三个殖民地的农民,迁居魁北克省。他们大都被安置在该省西部,其中约7 000多人居住在伊利湖顶端、尼亚加拉半岛、坎泰湾周围以及圣劳伦斯河北岸,即所谓的安大略半岛地带。迁到黎塞留河口附近及圣弗朗西斯湖旁或渥太华河下游一带的,有1 000多人。他们比迁到新斯科舍的效忠派穷困,知识和技能也不多,但是更适应拓荒生活,被授予土地和生活物品后定居在这里。这9 000余人效忠派,之所以被安置在魁北克省西部边疆,是因为这里曾是新法兰西的毛皮边疆,除了印第安人外,没有法裔农民居住。相反,圣劳伦斯河下游已经开发完毕,早已被法裔农民填满,效忠派已插不进去,尽管这里土地肥沃。(www.xing528.com)

实际上,效忠派作为一个群体,除了重新安置的经历,并无其他相同之处。他们有的原是军人,有的则是平民甚或黑人,也有易洛魁印第安人;有的受过教育,也有大字不识的,或富或穷;有的来自老的世家,或新近移民过来的家庭;有哈佛毕业生、大种植园主或其他殷实富有者,有的官员家世甚至可以追溯到乘五月花号到来的先驱,而绝大多数是小农场主、工匠、劳工和手艺人等普通人。到新斯科舍的效忠派,还有3 000名黑人逃亡奴隶,其中1 200人在1792年去了塞拉利昂。莫霍克族领袖约瑟夫·布兰特领导下的6个易洛魁人部落的2 000多人,则移居到大湖以北的格兰德河岸。英王为奖赏他们忠诚,不仅赠予土地,还补偿了他们在英法战争或美国革命中的损失。

初迁加拿大的移民,大部分都要面对新居住地艰苦生活的考验。新斯科舍一群效忠派曾抱怨说:“劳动艰辛,居所狭窄,住露天茅棚,长时间忍饥挨饿或吃不健康食品。”移居魁北克的效忠派,从清除林地到第一次收获而适应这里的生活并扎下根来,大约用了七八年时间,直到度过1789年荒年之后,才逐渐好转,过上安生日子。

在边疆流动社会的艰苦环境中,效忠派之间、效忠派与以前的老移民之间以及前后期效忠派之间都存在歧义而复杂的关系。例如,上加拿大就有人数众多的所谓“后效忠派”,他们迁到这里,有现成而良好的土地,且地价低廉。副总督西姆科非常欣赏美国拓荒者的能力,在1791年之后实行“棋盘计划”,就是为了鼓励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的边疆农民大量移入。正是这些人构成了后效忠派队伍,他们包括众多的教友派、门诺派教徒或其他和平主义者,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年代中保持中立。当然,他们在美国建国后会不受欢迎,只好步老效忠派的后尘。就这样,到1812年魁北克省西部(后被称为上加拿大,即今天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居民,已达到8万多人;其中,效忠派及其后代约占1/4, 80%来自美国。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久,英裔和法裔居民要求分治,就是这样的后果之一。

《1791年宪法法案》 大量效忠派的到来,对英属北美殖民地最为明显的是政治上的巨大影响。犹如迁到新斯科舍的效忠派,移居魁北克的9 000余人的效忠派,不仅使边疆面貌迅速消失而变为农耕区,而且很快要求另立门户,与法裔的下加拿大省(Lower Canada)分离,另建一个新省上加拿大省(安大略省)。对《1774年魁北克法案》赋予魁北克省的法国法律宗教、语言和庄园制,他们难以适应,尤其是对天主教和庄园制格格不入,而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熟悉的英国代议制度。将他们安排在荒僻的西部居住,就可以创立他们自己需要的制度。这批效忠派就是今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开拓者和创建者。

效忠派在魁北克省引起的一系列改革,是美国革命对英属北美殖民地最直接的影响。同时,从魁北克省的英裔商人或法裔下层在美国革命中的表现,英国政府也看出必须改革管理,因而颁布《1791年宪法法案》(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实行英裔和法裔居民的分治:以渥太华河为界,将魁北克省一分为二,分为英裔加拿大人居住的上加拿大省(安大略省)和法裔加拿大人居住的下加拿大省(魁北克省)。各省分别设立议会(包括在此前没有议会的魁北克省),议员由居民选举产生;每省派一位副总督,作为最高长官,代表英王行使统治权;副总督之下,各设一个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英王指定,作为副总督的咨询机构;各省通行的法律自定,大体上,魁北克省实行法国民法和刑法,而上加拿大则实行英国法律;魁北克省保留庄园制,上加拿大实行自耕农土地占有制;重申天主教为魁北克的宗教,上加拿大允许英国国教信仰。在新斯科舍等其他几个英语省份,实行的各项制度也基本上与上加拿大相同。

颁布《1791年宪法法案》表明,英国政府找到了适应美国独立战争后新形势下治理北美殖民地的新方法,逐步完成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整顿和改革。总体上看,整顿和改革具有调和色彩,是将《1774年魁北克法案》的让步与《1763年皇家宣言》的强化统治措施相结合,既满足了法裔居民的各项要求,也满足了效忠派要求独立的愿望。就英国而言,实现了“分而治之”,达到了加强控制的目的。

英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实现分而治之,是因为美国革命后的政治环境。美国独立以及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使英国统治者认识到,强制推行民主制度会使他们在殖民地的统治不稳定甚至丧失,所以接受了教训。然而,尽管根据英国移民的愿望设立了议会,但是并没有将立法实权赋予它。当时,无论是上加拿大省的英裔居民,还是下加拿大省的法裔居民,对这样的整顿是可以接受的。在上加拿大省,构成居民主体的效忠派,逃亡到加拿大重新创业,经济上需要当局扶持,政治上期望稳定,因为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的民主已有领受,没有好感,不希望实行这样的民主招致社会动荡。在下加拿大省的法裔居民,由于一向崇尚传统的宗教和社会制度,更希望保持社会稳定,不求变革。这样一来,英国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与加拿大人民普遍追求稳定的共同愿望相适应,就促成了《1791年宪法法案》的实施。

从形式上看,在魁北克省设立议会,满足了新来的英裔商人要求民主的愿望,表面上沿用了十三个殖民地的政治制度,比《1774年魁北克法案》前进了一步,但是局限性十分明显。魁北克省设立的议会没有南方殖民地议会那样的权力,大权由英王的代表总督和由英王直接任命的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共同掌握。通过总督和这两个委员会,英国政府便掌控了殖民地的局势。这样,通过1791年的体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暂时寻求到了平衡。不过,由于该法案基本上承袭了《1774年魁北克法案》的权力主义模式,本质上带有专制权力的弊端。到19世纪初在大批英国移民到来而引起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后,这一弊端便很快显现出来。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加拿大出现了激进派,提出变革要求,最终导致1837年起义及随后的政治改革。1812年英美战争也是这样的后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