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戴维营谈判前的耶路撒冷问题:当代研究结果

戴维营谈判前的耶路撒冷问题:当代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耶路撒冷问题纳入最终地位谈判的日程,意味着以色列承认耶路撒冷是有争议的问题。换言之,吞并耶路撒冷的决议已失去效力。对于以色列而言,促使以方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人口对比趋势的压力。在巴拉克时期还在担任耶路撒冷市长的奥尔默特表达了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和担忧。此外,巴拉克政府仍陆续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目的是在进行最终地位谈判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有利地位。

戴维营谈判前的耶路撒冷问题:当代研究结果

以色列人同意将耶路撒冷问题纳入最终地位谈判的议题中,对解决耶路撒冷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众所周知,以色列议会曾在1980年通过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并入版图的决议。把耶路撒冷问题纳入最终地位谈判的日程,意味着以色列承认耶路撒冷是有争议的问题。换言之,吞并耶路撒冷的决议已失去效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巴勒斯坦取得的一个胜利。当然,巴以双方都明白,耶路撒冷问题毕竟是横亘于和平之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所以在迄今已签署的各项和平协议中基本上都没有实质性地触及这条红线,而只是将其束之高阁,长时间地拖延下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代表阿布·马赞在其回忆录《奥斯陆之路》中写道:“关于耶路撒冷问题,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避免谈及,并建议将这个问题向后放一放,但也有许多人把它看作是一条不可能触及的红线。”[2]

1991年马德里和会的召开,标志着持续了40多年的巴以争端进入和谈阶段。然而,1995年11月拉宾遇刺身亡,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上台执政奉行强硬政策使和平陷入僵局。内塔尼亚胡总理打出“有安全保证的土地换和平”口号,纵容了极端势力破坏中东和平进程,造成巴以谈判陷于停顿。后来,美国总统克林顿多次施加压力,把巴以领导人“请”到华盛顿附近的怀伊庄园,举行闭门会谈,于1998年10月23日签订《怀伊备忘录》,据此,以色列应在把27%的土地交给巴方实行全面自治或部分自治的基础上,再分阶段向巴方交还13%的约旦河西岸领土。然而,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交还了不到2%的土地后,因内部分歧而提前进行大选,《怀伊备忘录》的实施不得不中止。

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为期5年的过渡自治应于1999年5月结束,届时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1999年5月,因以色列提前举行大选,阿拉法特被迫决定推迟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1999年7月,以被称为“小拉宾”巴拉克为首的工党上台给巴以和平进程带来了一定的乐观气氛。巴以1999年9月初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以来,以军先后两次在约旦河西岸重新部署,使巴方单独和联合控制的西岸土地达42.9%。此外,以方还开通了连接加沙地带和西岸南部希伯伦市的安全通道。

对于以色列而言,促使以方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人口对比趋势的压力。

自19世纪以来,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人口所占比例上一直保持着优势,1946~1967年间犹太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阿拉伯人。但是自1967年耶路撒冷重新统一到2000年的33年的时间内,注册的犹太人增长了127%,而阿拉伯人增长了204%,结果导致了犹太人口比重从1967年的74%下降到了2000年的68%。[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前期以色列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移民的不断迁入,而随着移民规模和人数的减少,人口增长的另一大因素开始突显其作用,即: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传统有关,阿拉伯人口一直保持着高出生率。此外,以色列人口还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导致人口死亡率也偏高。

在巴拉克时期还在担任耶路撒冷市长的奥尔默特表达了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和担忧。他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增加耶路撒冷犹太人的数量,这是要优先考虑的以及主要的目标,也是我们不得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否则的话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的比重将有利于他们(阿拉伯人)。……我当然对耶路撒冷成为一个阿拉伯城市,一个阿拉伯人占居多数的城市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确保给予犹太人以更多的鼓励来这里(耶路撒冷)居住。”[4]的确,以色列政府确实面临着困境。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市政边界的话,将会把更多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囊括进来,就会削弱耶路撒冷的犹太特征及其对主权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对有限空间的竞争势必加剧现有双方的紧张关系。基于此,以色列著名分析家什洛莫·加齐特甚至呼吁建立临时专断统治,以实施严厉的内部措施来处理“人口危险”,他认为这是“以色列面临的最严重威胁”。[5]由此可见,来自人口问题的压力,使以色列不得不考虑对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做出永久性安排和解决。(www.xing528.com)

巴拉克的当选使中东和平一度出现新的希望,不过,人们很快发现,巴拉克是“带鹰爪的鸽子”,他也有不可逾越的界限。1999年7月,以巴拉克为首的工党上台后,旋即为以巴谈判画下了四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决不会大规模撤走在西岸的以色列定居点;决不会回到1967年战争之前的边界;决不会将耶路撒冷分割;决不会使约旦河西岸驻有阿拉伯军队。但巴拉克当选总理时仍有44%的选民投了内塔尼亚胡的票,那就意味着以色列内部在中东和平问题上还有很深的矛盾。

是年9月,以巴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据此,以军先后于1999 年9月和2000年1月撤出了约旦河西岸7%和5%的领土。1999年11月8日,以巴最终地位谈判正式拉开帷幕。可是谈判虽已进行了多轮,但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毫无进展。

2000年3月19日,以内阁批准了第三阶段撒军地图,但拒绝撤出耶路撒冷附近的阿拉伯村镇。5月17日,以议会预读通过了反对党利库德集团提出的关于维持耶路撒冷市界的“耶路撒冷定界”议案。6月1日,巴拉克在耶路撒冷“统一”纪念大会上再次强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排除了放弃该城任何部分的可能性。此外,巴拉克政府仍陆续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目的是在进行最终地位谈判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有利地位。

对于巴勒斯坦来说,由于巴以谈判长期没有进展,巴以矛盾不断恶化,巴勒斯坦人对和平进程的热情已开始消退。与此同时,激进势力开始抬头。《奥斯陆协议》规定的最后期限1999年5月4日已过,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已被提上日程并一再被推迟,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直接控制点土地仅占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总面积的30%左右。

根据《沙姆沙伊赫备忘录》规定,双方于2000年9月达成全面和平协议。2000年7月3日,巴解中央委员会在加沙宣布,无论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结果如何,都将于当年9月13日巴过渡自治期结束时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色列随即发出警告说,若巴勒斯坦单方面宣布建国,以将彻底吞并它占领的约旦河西岸领土。为了避免局势失控,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召集三方首脑会谈。克林顿1992年上台伊始,便积极介入推动巴以谈判,并于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前草坪主持签署了巴以《奥斯陆协议》。然而,7年过去了,协议规定的谈判议程仍未完成,而克林顿即将“卸甲归去”,在离任前完成巴以和平这一历史使命对克氏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可以此作为一大政绩为其总统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可在未来的大选中以外交领域的一大成果为民主党添分,这是克林顿促成三方首脑会谈的又一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