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泽近代学制: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私人办学活力四溢

会泽近代学制: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私人办学活力四溢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浪潮中,清政府废除了以科举取士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形成了课程内容、教师、学制都具有近代学制特点的学堂或学校。在清末的办学中,最具活力的是私人办学、会馆办学以及其他形式的办学。在会泽因教育而出现的人才中,最突出的即为以刘克升先生为代表的刘氏家族。

会泽近代学制: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私人办学活力四溢

清末,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浪潮中,清政府废除了以科举取士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形成了课程内容、教师、学制都具有近代学制特点的学堂或学校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会泽成立“中西兼习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县城创办第一所公立小学堂,并将乡村私塾、义学改为小学堂或蒙学堂。在清末的办学中,最具活力的是私人办学、会馆办学以及其他形式的办学。这其中,由留日返乡的刘克升先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家中“迎晖堂”开办的“爱国小学堂”,以及同年开办的“丰禄小学”,还有宣统元年(1909年)由湖广会馆及贵州会馆于南岳宫所办的“楚黔小学”,这些学校破封建的陈规陋习,开时代之新风,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若干第一:

实行双语(汉语、英语)教学,为全省和全国之最。

编写《云南地志》,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乡土教材。

实行男女同校,比蔡元培先生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长)首倡的男女同校早了4年。

康熙六十年(1721年)会泽首办儒学始,在其后200多年的时间里,教育对会泽的人才的培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清末,就曾出现了以卢从林为代表的“一门三进士”,以汤钰为代表的“一门三举人”,也曾出现了云南唯一一个进入清王朝中央决策机构军机处的李汝揖。在晚清那种图新变革中,会泽就有14人留学日本,这些人学成回国后,都对云南社会的变革及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www.xing528.com)

晚清及民国时期,社会风云激荡,会泽士子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在这块土地上,就曾出现了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后被清政府杀害的胡嗣虞;也曾出现了唐继尧、邓泰中、黄毓英那样的护国豪杰;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之际,出现了刘文明、蒋开榜那样的革命英烈以及1500余人参加红军的英雄壮举。

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王华、袁履吉等画家;有义务教画13年、学生遍布欧美的画家曾德华;有张莹、施莉侠这样的诗家名人;有时任唐继尧秘书,后到东陆大学任教为我们留下古体诗词7000首,出版了《宜园诗抄十五卷》的倪隆德;有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参与《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编写的地方史专家夏嗣尧;有誉满滇东北的滇剧名角赵朝魁;有对云南烹饪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特一级烹调大师薛光祖。

在会泽因教育而出现的人才中,最突出的即为以刘克升先生为代表的刘氏家族。克升先生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进士,曾率云南学子留学日本,返乡后,是“实业救国”及“教育救国”的践行者,他创办新式学堂,引进木制织布机,首创业余滇剧团“翼教社”。其长子刘尧民,在文化教育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次子刘缉之,曾创办东皋农场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会泽第一任临时县长;三子刘叔毅开办矿山鑫泰公司,他们都曾对会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成为了历史上名城的名族。

注:本文较为集中介绍了会泽三百多年教育的情况,原文发表于《名城研究第五集》一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