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泽古代学制介绍及其兴儒学发展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会泽古代学制介绍及其兴儒学发展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拉开了会泽兴儒学、办教育的序幕。古代官方所设立的这种学校,称为“学宫”,“古者,国家造士之所皆曰学,又曰学宫。后世以其庙祀孔子,故曰庙学,亦曰儒学”。学宫因是古代官方的学校,所设教官一般称之为“教授”,“凡学皆设学官以课士,府曰教授”。

会泽古代学制介绍及其兴儒学发展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诗文集

学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东川献土设流,整个上层建筑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时代在呼唤着教育。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经东川士庶及威宁贡生孙绳等公呈,朝廷在“庙学齐倡,捐资建造,不动回帑”的呈请下,批准东川府仿照乌蒙(今昭通)二府之例,设立学校。康熙六十年(1721年)朝廷第一次在会泽这块土地上新建文庙,设立儒学,由知府兼摄教授,照中学例,岁取文武童生各十五名。至此,拉开了会泽兴儒学、办教育的序幕。古代官方所设立的这种学校,称为“学宫”,“古者,国家造士之所皆曰学,又曰学宫。后世以其庙祀孔子,故曰庙学,亦曰儒学”。东川府的学宫,即文庙,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古代,建庙设学,庙学合一,也就是建文庙后,就设立学校,这种官方的学校,称为“学宫”。东川府的文庙建成后,每年录取文武童生十五名。这些童生,入学前,须经过考试,首先取得童生资格,在校接受教官管教,并按时参加考试,考试最后合格者,称之为生员,俗称秀才。获取秀才者,也就取得了今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实际上,旧时各府、厅、州、县所设立的学宫,就是封建社会官方为培养童生而获取生员(秀才)的一种科举教育。学宫因是古代官方的学校,所设教官一般称之为“教授”,“凡学皆设学官以课士,府曰教授”。东川府的教授,设学之初,由知府兼摄。

光绪八年(1882年),巡抚杜瑞联曾奏请会泽县设学,但一直尚未建庙,会泽县设学也就名存实亡了。

义学。义学又称“义塾”,为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费学校。东川府义学兴起于清康熙年间,一般以六年为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据《新纂云南通志》载共14处,建得最早的为雍正元年(1723年)于东城楼外五十米处的东川营义学。建于城区的还有府署东郭的会泽县义学、天官庙义学、三元宫义学、福德祠义学。在四乡八里,待补、施家(今田坝乡卡竹村)、碧谷坝、者海、尹武(今田坝尹伍村)、则补、可柯(宋业)、卡郎箐、鹧鸡,则设置了学田,建立义学。

在城郊的石鼓村,何氏一族于何氏宗祠设立的义学,也十分具有特色。

义学开办之初,会泽士绅都踊跃捐资,为义学设立学田,这对义学的巩固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学的开办,普及了会泽的教育,为贫寒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进入仕途的机会。在义学教育中,为会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为义学巷的名师孟光锋,老先生为人师表,道德高尚,他一生培育了云南文化名人陈荣昌,另外,会泽有名的三位翰林(卢丛林、卢成林、卢方林)也曾是孟老夫子的学生。(www.xing528.com)

书院。宋至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它有别于王朝于京城开办的“大学”和“国子监”。会泽历史上的书院有三处,它们分别是:

西林书院,它是仿照昆明的西林书院而起名的,地址在东门城鼓楼五十米远的地方,坐南朝北,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黄士杰在此办义学,雍正十年(1732年)崔乃镛改义学为书院。

日新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义宁用400两白银购买县衙西面的一所住宅,即现已拆毁的职业中学,修葺后将西林书院迁居于此,改称日新书院。光绪九年因建考棚,将日新书院迁至文庙西侧魁星阁后院。

金钟书院,位于现大佛寺院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知府义宁离任时,将绅民为感激他任上的功绩而建的“义太守祠”,更名为“金钟书院”,并将校场坝的土地划10亩作为书院基金

在会泽书院教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为道光年间昭通选进士科后,进入翰林院的辛联玮,他于道光晚年至咸丰初受东川之聘为日新书院主讲,一生均献给会泽的教育事业,由于他的努力,“登科第者遂较多于前日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