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情美学:家庭和谐,快乐共享

亲情美学:家庭和谐,快乐共享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卡尔·马克思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为很多人喜爱:“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说的是在这起伏不定的大千世界里,我爱的只有三样:太阳、月亮和你。这里的“你”,是家中的祖父母、父母、伴侣和孩子。有梦想、有努力、有温暖的父母所带领的一家老老少少,就是浮世三千中的成功家庭。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

亲情美学:家庭和谐,快乐共享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德]卡尔·马克思

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为很多人喜爱:“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说的是在这起伏不定的大千世界里,我爱的只有三样:太阳、月亮和你。

太阳带来光明和希望,月亮带来皎洁和宁静,你带来朝夕相伴和爱。山在,水在,大地在,你在,我还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里的“你”,是家中的祖父母、父母、伴侣和孩子。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值得家人无比珍惜。

而充满爱的家庭,其核心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夫妻。他们不仅在外在行为上努力进取,不落人后,而且在内在精神上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地去追求人生意义,更全心全意呵护他们的儿女。除了关心照顾,让孩子衣食充足,还把儿女当作独立的个体,鼓励他们保有诗意和梦想,激励他们尽力超越现实的碎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父母,就是散落在民间的居家圣者。是他们,创造了独立的儿女。

每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二人浪漫,经年之后,都会变成一个挎篮子一个提袋子,相伴着去菜市场跟小贩讨价还价的平淡生活。为家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一些时候必须闻鸡起舞,纵横驰骋。另一些时候,则必须安然在家,陪伴父母和孩子。

纵使做父母的获得了物质和金钱的成功,也不代表就能带给家人幸福了,因为它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给家庭的一种生存保障。而温暖和幸福,则来自金钱之外点点滴滴的陪伴和守护。

不论是谁,必须无条件落地,也必须尊重的东西,都是踏踏实实活着。奋发向上,坚韧善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

有梦想、有努力、有温暖的父母所带领的一家老老少少,就是浮世三千中的成功家庭。

人性的弱点千千万,要克服它们,不仅需要自律自省,更需要日积月累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洗涤。

孟子·离娄》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世间的芸芸众生,终其一生都在东奔西走,没有停止过片刻,为生计,为精神,在白天,在梦里。即便是脚步停下了,心灵依然在奔走。只为一个终极目的——找到自己的归宿。寻找归宿,寻找最终的着落,最终的结局,这与其说是寻找一个结果,不如说是寻找一种精神支柱,精神依托。

那是一扇窗,人们从窗口看过去,期望滚滚红尘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自己的一个家,一个落脚点,有赖以生存的物质所需,能给自己以生的保障。

可是,穿越滚滚红尘几十年之后,我们最终会明白,天地间的一切,我们什么也带不走。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过客。蓦然回首之间,我们或许会发现,岁月和日子,其实都是稍纵即逝。(www.xing528.com)

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可靠——靠不住,不能靠,靠不了。我们以为不可失去的人、不可失去的物,终会失去。最低落也是最清醒处,我们会发现最终能够找回的,最终坚守在原地待命的,只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安置身心的家与家人。我们最终可以依靠的,可能也只有自己和家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健康,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免于忧患的能力,还要尽可能具有保护家人的健康和使家人免于忧患的能力。而最深刻之处,心灵的安宁,干净的情感,独立应对世事变化的能力,就是最终的归宿。有了这个归宿,人才会真的笃定、淡然、沉着,坐看云起云落。

这些认识和领悟从哪里来?从生活实践中、从大量的书中、从自我的领悟中来,从一天天的春雨润物般的自我提升中来。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茫茫大块洪炉里,一家人聚到一起,真的能够一生一世,也是一种久别重逢。年年岁岁,朝夕相处,多方照应,谆谆教导,互长见识,呵护羸弱,一起登高,一起看海,在野外看草树夕阳,倦鸟归林,就是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同盟。知道各自的弱点、不足、长处、亮点,更懂得各自的心思、苦痛、愿望、向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懂在灵魂里。至于出门小心、天寒加衣的点滴细节,更是时时提醒交代。没有人比我们的家人更理解什么是“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不管在外如何孤独寂寥,每个人都有家人作为他的知音。也不管在外怎样孜孜以求,在家里都可以随时随地恢复率真。

对家人,我们总是露出天生的慈悲心,心怀慈悲,也懂家人的慈悲,春风拂人,夏雨雨人。更有一些慈悲心,是在经外面世界的油锅炼骨后才悟得的,也会转过头来奉献给家人。又在家人的慈悲感召下,慢慢庄严内心,转身向外,懂得回报光照他人。

处世带三分侠气,为人存一片素心,这样的家,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在家在外,都会生机勃勃。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二十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的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带着他的小孙子,摇头晃脑地读《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总是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能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又让孩子试了一次。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润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这个孩子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般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2)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读书学习中,自律自省,自我陶冶,自我洗涤的意义在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弛之心,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可以慢慢形成真善美相互统一的自由人格。而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

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繁星皓月;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只有知道天地的大,才会知道个人的小。做万件事,才知道自我能力的大小强弱,知道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在何处。读书学习和行动做事,是一面完善自我,一面进入世界,进入生活。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日常中持之以恒,不断激浊扬清地砥砺自我、荡涤自我才能达到。

人生的意义,一半源自炊烟袅袅,一蔬一饭;一半源自不死的欲望,英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