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任务简析

初中文言文教学任务简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任务的提法是: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鉴于此,国家教委在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分别规定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两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初中阶段的任务是“熟读、背诵”文言文的“一些篇或段”;高中阶段的任务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一位知名的老专家曾以外地人初次到北京作三日游为喻,来说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初中文言文教学任务简析

198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任务的提法是: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当时的学制是十年制,中学五年,这个提法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说的,没有把初、高中分开。由于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比较重,《大纲》在初中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中又有“开始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这样的提示,在实践中就产生了要求过高的偏向,不少教师甚至把大学古汉语课程的部分内容讲给初中学生听,对语句做语法分析的现象日益普遍,而诵读课文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

有鉴于此,国家教委在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中分别规定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两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初中阶段的任务是“熟读、背诵”文言文的“一些篇或段”;高中阶段的任务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应当指出,“借助工具书”不同于借助现成注释或现代语译文,这是独立阅读能力养成的标志;但范围限于“浅易文言文”,又说明这只是初步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规定,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特点所做的高度概括,它科学地指明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首先通过反复朗读达于成诵,以熟悉它的各种现象,积累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而后才能有所领悟,有所认识,并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这一点看,初中阶段属于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其任务是为养成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做好应有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读、背诵”二三十篇文言文。这个准备做得好不好,对下一个阶段即高中阶段的目标能否实现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要正确贯彻执行新《大纲》中关于“熟读、背诵”的规定,就必须克服“毕其功于一役”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这种想法,主观上操之过急,就会在教学实践中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盲目地加深讲解的内容,例如硬是把一些艰深的“规律”(其中多数是词法和句法的概念)灌输给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以为学生记住了它们就必定能用来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这其实是办不到的,因为所谓语言规律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在千百次的重复应用中自发形成的,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就很难理解,即便一时理解了,也不见得就能用上。文言作为一种书面语体,它的这个特点尤其明显。如果学生课文读得不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解,则仅有的一点感性材料也变得模糊起来,对那些所谓“规律”似懂非懂,又怎能谈得上实际应用呢?不仅不会实际应用,而且会越听越糊涂,反倒以为文言文果真是深奥莫测,结果学习兴趣大为降低,学起来如牛负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要讲那么多的“规律”,而要提倡一种朗读的风气,要在“熟读、背诵”上面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使学生对学过的字、词、句、篇保持牢固的记忆。过去的经验证明:对初学者来说,熟读和背诵是积累文言文感性材料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由此起步,才是把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放在坚实的基础上。

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几十篇文言文,其感性材料就已经够用了。当然不是这样。感性材料的积累,对许多学科来说都不会停止在某个阶段上,而总是伴随着学习的深入继续进行的;文言文也不例外。但无论如何,有了这点积累,总算奠定了学习文言文的初步基础,学生将来升入高中(包括职业高中),还要继续扩大这种积累,同时学一点语法、修辞、训诂、篇章等方面的常识,这样,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逐步养成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又不能简单地对待“熟读、背诵”这一任务,不能搞纯机械记忆。这些年来,人们常有这样一种误解:一提到“熟读、背诵”,便把它跟旧时代书塾中的落后教学方式——死记硬背联系起来。其实那时候的塾师也并非人人如此办理,好的塾师也常常给学生做一点讲解,不过总的说来是以熟读成诵为主罢了。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部分而摒除其落后部分,提倡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我们决不赞成把学生当作“记忆的机械”,而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认真地读课文,看注释,不懂就问,同时经常动手做点积累工作,像学外语那样把常见的词语和句型记下来,并按时加以整理。当然,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要把疑难问题讲得通俗明白,还要善于抓住要点启发学生,使学生能较好地领悟每篇课文的主要意思。这样来疏通文意,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这样的过程,由熟读而达于成诵,跟旧时代某些塾师那种“一声令下,满堂人声鼎沸”的教学方式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着眼于在下一个阶段即高中阶段要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全局出发的。(www.xing528.com)

有的同志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仅仅表明学生的记忆基本上属于理解记忆,却不能完全排除机械记忆的成分,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定是不彻底的,必定存在着某些误解或模糊点。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失之片面。问题在于如何对待少量的机械记忆成分。我们说,读文言文而存在某些误解或模糊点,简直是一种必然现象,例如历史上的一些卓越注家几乎都有过望文生训的失误,这是由时代隔阂、用语的发展变化等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不足为奇。当然,教材里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名篇,内容不算艰深,历来又有许多人做过分析研究,资料相当丰富,我们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力求不出现或少出现失误。但对学生则不应苛求,只要能领会文章主旨,能说出各个层次的大意,就算达到了目的,有几个词语望文生义,有几句话模糊不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当老师的读《论语》《孟子》《战国策》《史记》《聊斋志异》等书,也不见得字字通晓,句句能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精华;若要“字字落实”,恐怕一部《史记》就得读上若干年,哪还有时间干别的事!中学生正处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应当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代名篇,有些词语一时不懂或误解,将来随着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是不难弄懂或纠正的。

一位知名的老专家曾以外地人初次到北京作三日游为喻,来说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这个比喻非常巧妙。三日游,能看到些什么呢?但总可以大体上看出祖国首都的风貌,知道几条主要街道的方位,还可以领略一下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等著名胜地的风光。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知道这些事情不就够了吗?如果他想进一步了解北京,下次还可以再来。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能熟读、背诵二三十篇文言文,做到终生不忘,比起虽读而不熟、虽听而不解,不是强得多吗?从长远观点看问题,把“熟读、背诵”放在教学的首位,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是我们的修订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懂得这一点,就会懂得这次的修订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