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高中语文经典篇目解析助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高中语文经典篇目解析助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弃疾的勇武是有案可稽的。所以,投闲置散的他,看着苟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登上六朝古都建康城的赏心亭,并不能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赏心悦目,映入他眼帘的水天山川:“千里清秋”“秋无际”“献愁供恨”。辛弃疾词爱“掉书袋”,典故多。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高中语文经典篇目解析助读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梁衡《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勇武是有案可稽的。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闪电战的手法,手持利刃闯入数以万计的敌营,生擒耿京部下叛将张安国并将其带回,其意气之盛光照青史,可谓壮哉!时至今日,这种特战技术和敢死精神,罕有匹敌。

辛弃疾作品中的金戈铁马,不是千古文人侠客梦,不是心造臆想的边塞景、从军梦。他是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正版”将士和武人。

当雄鹰不能展翅翱翔于苍穹高原,猛虎离开了深林山岗,它的精神、意志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抑制和戕害。辛弃疾是为杀敌报国而生的,他的梦想就是收复沦陷的故土,抗击入侵的外族。他的血管里流淌着斗争的鲜血,他的心脏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而跳动。然而:

“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梁衡《把栏杆拍遍》)(www.xing528.com)

所以,投闲置散的他,看着苟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登上六朝古都建康城的赏心亭,并不能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赏心悦目,映入他眼帘的水天山川:“千里清秋”“秋无际”“献愁供恨”。天地间一片秋意、满目秋气,景物蒙上了愁绪恨意,景象苍凉、境界悲壮。再有楼头落日点染,声声断鸿哀鸣,那个心念江北、魂牵旧土的身影,只能遍拍栏杆把吴钩看了的形象,其心境之忧烦郁闷,人生之失落孤寂,令人耸然动容!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梁衡《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词爱“掉书袋”,典故多。下阙中有张翰张季鹰令文人雅士怦然心动、不胜神往的莼鲈之思,也有许汜十分“物质”、现实,搞好个人生活建设的求田问舍,还有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然而,提及这几位古人,运用他们的典故,辛弃疾的意思并不是要以张翰和许汜为榜样,即使困于时局十分苦闷,也不愿意学他们选择退隐和回归小我的人生道路,所以有赫然的“休说”和“怕应羞见”来表态。而“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的铺垫,加上历史沧桑感浓重的桓温之叹,自然就能体会到辛弃疾本人感慨流年、忧愁国势,“人何以堪”的“承受之重”了。上下阕歇煞结尾处最是伤感:“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个孤独失意的爱国志士落落寡合、无人理会!这个人的喑哑悲慨本质上一个朝代的沉沦堕落,辛弃疾的“登临意”和“英雄泪”是南宋的伤疤和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