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估研究方法: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评估研究方法: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估研究是机构或政策负责人为了防避或改善问题而进行的。中国人在清末引回西方改良了的火炮,工匠去世后火炮制法再度失传,再传入后再失传,政府失策固属主因,更根本的原因却是工艺欠缺科学理论支持。西方许多连锁店不但先做市场调查,还会坚持定期做评估研究。评估工作不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研究的场地、环境和过程并不能刻意摆布,评估研究者须认识当地的人事关系。

评估研究方法: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变迁迅猛,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可能因为一场天灾或新领袖当选而须重新检讨,大大小小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因科技改变、经营方式落伍、国内外政策改变而倒闭。越来越多公私机构开始定期设置内部人员或招聘外来专家进行评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

评估研究是机构或政策负责人为了防避或改善问题而进行的。问题看来可能很严重很复杂,性质却不太清楚(即使当事人认为已经清楚),此时可从检讨最终目的出发,筹备评估。评估研究可以对现行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以帮助决策者趋避危险、重估目标、调整策略、降低成本、发现新需要。有些新政策或计划,在筹划阶段已经把评估研究列入必须进行的步骤。有些评估研究的设计侧重于设准核实(定下标准和追探实务的发展),有些侧重于成本效益分析,还有一些侧重于实施影响(评量策略执行后产生的实际影响)。

科学态度普及以前,很多新事物未经充分考验和改善便出炉或是有些旧规章过了时而不自觉。即使研究出当时先进的产品制法,仍可能是产品既欠完美,制作过程又欠标准化,很易失传。中国人在公元七世纪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末把火药用到战场上,宋代发展出了多种火器雏形,元明已经多次使用火炮,可是火炮制法到了清代竟然失传。早期火管易爆,士兵射击时都让枪远离身边,经常打不中。欧洲人在14世纪引入火炮后则不断做出系统性的改进(诺贝尔之所以能致富传世,便是因为科学地改进了火药)。中国人在清末引回西方改良了的火炮,工匠去世后火炮制法再度失传,再传入后再失传,政府失策固属主因,更根本的原因却是工艺欠缺科学理论支持。

就像许多中医的家传秘方一样,因为没有严谨系统化的理论传授,极难普及。西医也是在大量接受了科学方法后才突飞猛进的。现代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都至少从中学开始便学习科学理论,现代西方的政策和管理,也越来越建基于客观资料和科学调查之上。相对而言,海内外华人在为管理、政策、家务、投资作决定时,往往还偏重于个人经验和聪明。海外华人餐馆往往一鸡死一鸡鸣,便是不进行市场调查便投资的结果。西方许多连锁店不但先做市场调查,还会坚持定期做评估研究。

评估研究者不是人事部经理,评估的对象不限于人事,但可以包括人事部;不限于结构和过程,还应该包括未成制度的文化和气氛。评估研究主要是为了替决策者厘清机构/政策的目的,分析整个环境和大势(例如法规、科技和竞争者),收集当时当地和对象本身的独特资料,而非仅凭理论或少数人的经验去提供意见。

在搜集资料之前,要先订立评估的标准,以免面对资料时难下判断,例如大家都看到半杯水,但属半满还是半空?那便须参照历史数据(早时杯内水的高度)和横向数据(其他杯里水的高度)。这些标准不能出于当事者或研究者的主观意见,还须参考法制、行规、当地道德标准、同业表现、员工能力和表现、改善计划的时间表等。标准不清楚,会助长管理层的擅断、会令执行者无所适从,会淆乱业绩的优劣、策略的轻重、步骤的先后,不但会带来不切实际的建议,还会找错病源、误导方向、挫伤士气。(www.xing528.com)

定量数据通常可以坐实事态,却不常能解释为什么事态会出现。定性资料有助于观察因果关系,却往往失之粗略。定性和定量研究可以说是个重复互补的过程,归纳与演绎交替,有时较倚仗定量资料,有时较倚仗定性资料。超越当事者成见的发现,往往需要综合多种研究方法。若有机会进行大样本和复杂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当然更具说服力,但那需要大量资源和较长时期,不宜过分追求。收集和分析资料要根据时间,过大和过于复杂的研究范围、过于琐碎的设计会导致夜长梦多。过了时机,再好的建议也回天乏术。如果时间和资源许可,开始时可先做小规模定性研究,以便捕捉方向和提炼主题。许多西方企业已经采用民族志的定性方法,作为定量市场调查的前奏。目前社会科学研究的倾向,已经摆脱坚持个别方法一贯到底,而是根据题目的性质,采用多种方法,分头并进,因而出现了多种名目:综合式、多元式、混合式、多科式、跨科式、整合式的研究,目的不外乎是兼采多种方法和资料,以达致最具说服力的结论。

弄清评估的目的和标准后,评估研究还必须明白决策者和有关人士需要什么样的资料来改善他们的运作,研究的范围应涉及可能改变或不须改变的范围、权责、利害和人际关系。研究设计的目标是最好能得到所有有关人士都接受的论据,要检查有没有遗漏重要因素,有没有不公平的方法或程序,以避免在研究完成时被反对者抓住把柄。因此,要提出的问题包括:目前工作符合目的吗?目前工作产生了什么实际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哪些任务尚未达成?哪些地方已见改善?哪些有关人等由于这些工作而得益?哪些未有得益?未有得益者有无共同特性(如最低薪者、不同籍贯者)?哪些成功有多少是由外来因素所致,而非出于所评估项目的努力?这些成功能够持续吗?适宜推广到别的地方吗?有什么难以改变的内外因素影响所评估项目的成败?

评估工作不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研究的场地、环境和过程并不能刻意摆布,评估研究者须认识当地的人事关系。政治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各派人士各有所需,全无所需便无须做评估。有评估便会影响当前利害,各派人士关心评估是很自然的事,不认识有关人等的态度和关系,不小心处理这些态度和关系,便会增加对研究的干扰,降低研究结果的应用效能。即使所有成员都同意须作改变,他们对在哪些地方改和改到什么程度,也会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意见。评估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接触有关人士,一方面要保持评估过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摸清楚机构内哪些人士做出表面上和实际上的决定,他们的目标何在、对实情掌握多少、希望改善的范围有多大?受研究影响的各方面人士能否和愿否合作?研究人员既不能和他们弄僵关系,也不宜太亲近,两者皆会影响观察角度。同时要避免研究者个人价值主观或方法偏好,须以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具体情境为依归。人事关系很难量化,影响却可以极大,有时一项人事调动便可左右全局。

评估报告除了要辨认出问题的正确根源和对全局的影响,还须在多种问题之间选出要点,不能不分轻重地一一罗列,否则会替某些当事人制造避重就轻的机会。有些旁枝细节在主干得到修改后便不再成为问题,无须多费唇舌。报告里当然要提供善后计划,协助需要评估者依据研究结果去推动改良措施,若无行动建议,再好的评估工作也不受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