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的酿酒史:唐元明清均有记载

昆明的酿酒史:唐元明清均有记载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KUNMING NIANGJIU SHIHUA昆明的酿酒史,唐、元、明、清均有记载。明代1326年对昆明酿制有文献资料记载,已有较发达的蒸馏技术,还流传有少数民族地区的钩藤酒和“树头酒”的果酒。又据《昆明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酿酒有“烧酒、黄酒、白酒数种”,并选用“麦、梁、黍、玉蜀黍”等谷物及玫瑰花为酿酒原料。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成为昆明传统名酒之一。

昆明的酿酒史:唐元明清均有记载

KUNMING NIANGJIU SHIHUA

昆明酿酒史,唐、元、明、清均有记载。

昆明酿制玫瑰历史悠久,玫瑰露酒源于唐代,玫瑰是由白酒,或者是酒精经过复杂的蒸馏,把玫瑰的汁液萃取出来,所以才有了玫瑰酒这一说,然后再经过调制、过滤、储藏等才成就了玫瑰老卤酒。很多古籍药典都记录了玫瑰“行气解郁、和气散瘀、理气开窍”等功效,玫瑰酒还是治疗妇科病、心脑血管病、跌打损伤的良药。

在元初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被称为阿拉吉酒,据考证,这是东南亚的音译(一说来源于阿拉伯语),为一种用椰子做原料,经发酵、蒸馏所得的蒸馏酒。以上表明当时昆明已有较发达的蒸馏技术。

明代1326年对昆明酿制有文献资料记载,已有较发达的蒸馏技术,还流传有少数民族地区的钩藤酒和“树头酒”的果酒。明《西南夷风土记》:“茶则谷茶,酒则烧酒。”还有记饮酒的诗:“金杯哈喇吉,银筒咂鲁麻;江楼日日醉,忘却在天涯。”这里提到的哈喇吉,即烧酒。诗里说到的“咂鲁麻酒”就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钩藤酒。记载了这种酒的制法:“酿酒米于瓶,待熟着藤瓶中,内注熟水,下燃微火,执藤饮之,味胜常酒,名咂鲁麻。执藤饮之,味胜常酒,名咂鲁麻。”《滇略·产略》(明)谢肇浙有更详细的记载:“钩藤,藤也,可以酿酒,土人溃米麦于瓮,熟而着藤其中,内注沸汤,下燃微炎,主客执藤以吸,按钩藤即千金藤,主治霍乱,及天行瘫气,善解诸毒,其功似与槟榔同也。”饮这种酒时以钩藤管吸饮,钩藤是一种小灌木,中空可吸。往往客人和主人围在酒坛边,轮流吸酒。钩藤实际上是一种冷凝管,酒在加热时开始挥发,通过藤管遇冷凝聚,说明这种酒应是蒸馏酒,即烧酒,其历史可追溯到大理国时期。现在,用钩藤饮酒的方式在滇南的苗族壮族中仍有流行。

另外,《滇南本草》中提及名称众多的酒,据统计最多的有水酒和烧酒,其他还有黄酒米酒、净酒谷酒、真谷子酒、无灰酒、坎离酒等。(www.xing528.com)

据《云南通志》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云南府已征有大量的课酒银。又据《昆明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酿酒有“烧酒、黄酒、白酒数种”,并选用“麦、梁、黍、玉蜀黍”等谷物及玫瑰花为酿酒原料。宣统三年(1911)时,由毕姓糟坊独家酿造经营“玫瑰酿酒”,在门口立有一个锡制蜡烛充作售酒招牌,人称“毕大蜡烛玫瑰酒”,以特殊的酒质及芳香气味而脍炙人口,闻名于滇省内外,远销至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至今,玫瑰老卤都是老昆明人一段难以割舍的记忆。

由于有成熟的蒸馏技术,清代昆明各地出现了一些有名的烧酒,果酒和葡萄酒也传入了昆明。雍正年间,文献中记载了昆明有“烧酒、白酒、黄酒数种”。昆明的南田酒和各地的丁香酒都很有名,清代以后,烧酒的酿制技术在少数民族中迅速普及开来。

从内地传入的是绍兴酒,用昆明著名的吴井水酿造。未经蒸馏的酒则称为白酒,例如,桂馥《滇游续笔》说糯米做成甜酒,俗称白酒。现在民间也有这种“白酒”。

昆明的果酒已经出现了多个品种,有桑葚酒、山楂酒、葡萄酒、玫瑰酒等。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说:“桑葚酒、山查(楂)酒、葡萄酒。滇产葡萄佳,不知酿酒,而中甸地接西藏,藏人多居之,酒盖自彼处来也。”

清光绪六年(1880年),嵩明县杨林镇商人陈鼎采用高粱小麦玉米等原料,用党参大枣陈皮、桂圆肉等中药浸泡陈酿,还从小茴香、豌豆尖、竹叶等绿色植物中提取色素,然后与优质白酒勾兑而成,属于药香型绿色小曲酒,以其有益于饮者身体健壮而命名为“杨林肥酒”。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成为昆明传统名酒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