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洱时代:经典里的特色茶

普洱时代:经典里的特色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提到了“普茶”这个名称的记载,“普茶”也就是“普洱茶”;“蒸而成团”,说明明代时云南“普洱茶”已是经加工揉制的“紧茶”。清以前并无普洱府建制,因此并无“普洱茶”其名。因此“普洱茶”其名,最早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是指一系列花色茶品的通称,这一通称通行于清雍正后期。清朝初期,专门由茶农负责“普洱茶”的制作。后发酵“普洱茶”独特品

普洱时代:经典里的特色茶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第一次提到了“普茶”这个名称的记载,“普茶”也就是“普洱茶”;“蒸而成团”,说明明代时云南“普洱茶”已是经加工揉制的“紧茶”。

清·万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清康熙年间章履成的《元江府志》才第一次提到 “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点明产地并因该茶出在普洱山而得名“普洱茶”。

清·刘健《闻夜录》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61年3月时,在当时的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在这一年当中西藏所获得的普洱茶就达到了3万担。”

1755年,清·金张泓在《滇南新语》有这样的记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1斤=596.8克,后同),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应该煮一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已经焖了女儿茶,且先后喝过两碗了”。

1765年,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有所记载:“普洱茶大的一团就有五斤,其形状各式各样,比如说人头式,名人头,每年都会作为贡品向朝廷供奉,大众百姓不可得也……普洱茶具有独特的清香味,其颜色黑色如漆,是醒酒之良方;如果是绿色的普洱,那么其效果则更为显著,具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等方面的功效。”

1768年,清代的王昶在《滇行日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沉刻,士人蒸以为团,可治疗一些病症,非清供所宜。”

1782年,清代的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就有这样的记载:“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这种茶具有一定的功效,可以将其煎熬然后饮用,味道较为浓郁,与其他茶相比则具有一定的优势。”

1799年,清代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卷十一》有这样的说法:“普洱茶名扬天下,云南之所以是普洱茶盛产之地,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专门由从事于茶叶买卖的人前来收茶,然后卖到各个地方,只要从一地获取利润,可谓大钱粮矣。”

1807年,清代的师范便在《滇系·山川》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 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1825年,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洱茶名遍天下此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1826年,清代的雪渔在《鸿泥杂志·卷二》当中有这样的内容记载:“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www.xing528.com)

1867年,清代的段永源《信征别集·卷下》有这样的内容记载:“朱继用又言: 思茅厅地方,茶山种植面积较为广阔,大概有数百里间,多数以种茶为生,其山川深厚,因此茶水味道浓郁堪称佳品,即便是用开水冲泡10次,仍然有其独特的味道,而归其名于普洱府,其实普洱之茶,皆思茅所产也。”

1908年,清光绪末年,顺宁府太守琦璘号叔敏与陈晓峰(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名士)进行合作,开展种茶,引种双江勐库茶子 ,将此种植于后凤山,最终硕果累累。

根据以上史书记载可以知:

1.明代时期由于制作工艺技术的革新,出现了蒸压制作的“普洱”,包括团茶,即芽茶和女儿茶。芽茶每个重二两或四两,造成饼状;女儿茶每团一斤到十斤各种规格,一斤以上造成球形团状。

2.清雍正时期才出现“普洱茶”其名。因明、清时期,滇南所产之茶聚散于普洱府(古属银生府——是云南通往毗邻的缅甸、越南、老挝、印度、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交通要道必经之地)加工成饼茶(芽茶)、团茶(女儿茶)、散茶后运销到其他地方,故称“普洱茶”。

此时所谓的“普洱茶”并非茶叶的名称,而是采摘种植于云南地界范围茶树上的鲜叶加工制成的各色茶品的通称,史书中记载的蒸压成型的饼茶(芽茶)、团茶(女儿茶)、散茶等皆称“普洱茶”。

清以前并无普洱府(古属银生府)建制,因此并无“普洱茶”其名。因此“普洱茶”其名,最早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是指一系列花色茶品的通称,这一通称通行于清雍正后期。

清朝初期,专门由茶农负责“普洱茶”的制作。第一步,茶农会挑选上等的普洱茶制作原料,充分依据绿茶的加工流程,依次制成芽茶或者是蕊茶,除此之外还会加工成宫廷团茶,将这些茶叶进贡给皇室专用。第二步,将等级次一等的芽叶则进行杀青、揉捻,随后在阳光之下进行暴晒,这样便能制成晒青毛茶。在这一步流程完成之后,需要将晒青毛茶蒸压制成型,最终形成圆形紧茶。

因晒青毛茶的工艺决定了晒青毛茶的含水量比较高,在从产地运出之后,需要将此装入竹筐当中,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晒青毛茶的品相与质地。为此,要在包装的8小时之前洒一些清水,然后进行均匀翻拌,确保茶潮软,这样就能确保晒青毛茶具备一定的含水量。将这些茶叶从产地运出之后,基本上需要人背12天,如果是用马匹驮运的话,则需要6天。这样才能到达总茶店(茶叶集散地)。这批晒青毛茶经过10天左右人背、马驼的运输,已基本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时期,由晒青毛茶(未发酵)转变为具有一定自然冷发酵程度的发酵茶。

在茶叶集散地(总茶店),需要将一部分晒青毛茶进行挑拣,然后作为内销的茶叶存储起来;另外一部分则是需要将其压成饼茶,确认为一筒则是由7个圆形饼茶构成,然后在外面用笋叶将其包裹好,与此同时要将笋叶用水沾湿使其柔软,接下来这种经压制包裹的圆茶便可以销售到西藏地区。经思茅后,则需要途径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康藏线,这样才能到达拉萨。从这条线路来看,需要整整历经一百多天的时间,虽然整个行程当中路途较为干燥,且整个气温比较低,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前段时间已经在茶叶和笋叶上加入了一些水分,所以这些水分可以将茶饼进行缓慢的冷发酵,经这样的一种方法可使得云南大叶种茶形成一种口感比较独特的后发酵茶——“普洱茶”,正是因为这种发酵茶——“普洱茶”的口感较为馥郁、浓醇,加上带有一定的陈香的味道,往往受到藏胞们的喜爱。

后发酵“普洱茶”独特品质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的,而是特定的政治因素、加工工艺、销售方式、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特定的运输方式影响下形成的历史产物。

直到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前后,由于普洱府所辖爆发的农民起义被大军镇压,导致普洱府所辖区域茶叶产量几乎为零,以聚散地名命名的各茶品代表的通称“普洱茶”时代宣告结束,但是“普洱茶”的工艺被完好地保留并继承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