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南高中30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与学校文化建设缺失

鄂南高中30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与学校文化建设缺失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文化的缺失。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一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运作机制异常强大,“高考主义”成为制约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延伸到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之中,对学校教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应试教育、择校问题、补习与“培优”等问题都是“高考主义”的附属产品。

鄂南高中30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与学校文化建设缺失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文化的缺失。文化的缺失表现在很多方面,学校文化的缺失实际上是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中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运用

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种种特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我国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学习当代外国文化非常谨慎,我们曾经打破了封建主义的东西,反对封资修的东西,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不敢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这是对我国教育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和文明的首次提出明确肯定的教育法规文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同样有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和心态,甚至现在还是这样。

这种情形直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上。很久以来,我国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很是矛盾,教育内容上不敢多选,教师不敢多讲,讲的时候还要注意“批判性继承”。

(2)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www.xing528.com)

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国家明确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可是,我国各级各类的人才选拔都存在着以考试为基准的制度规定,上大学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高考是教育的实际操作目标。因而,人们都有面对实际生活的实用逻辑:要么接受考试,要么就被淘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一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运作机制异常强大,“高考主义”成为制约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延伸到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之中,对学校教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应试教育、择校问题、补习与“培优”等问题都是“高考主义”的附属产品。“高考主义的含义是:高考是教育的图腾,是学校的指挥系统,成为学校生存和繁荣的重要指标;学历成为决定命运的资本,高考是社会公众生活的图腾,成为一个综合指标,而不仅仅是一个只属于教育的‘挂念’——它背负着文化的期冀、教育的责任、公众的功利、学生的前途、社会的需要等,绝不仅仅是教育的东西。高考属于社会而不仅仅属于教育和学校,学校再次被外力控制。不同的是,这次外力直接来自教育制度本身强大的控制力量(当然,教育制度也是被社会所构建的),而且学校自觉。这就意味着,学校在高考主义的导向下,有其可为的一面,也有其不可为的方面,犹如‘戴着枷锁跳舞’。”[11]

在“高考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教育被社会民众、家长与学生的实用心理驱动,甚至学校领导与教师也在考试决定命运的逻辑下进行严肃而认真的知识灌输的伟大工程。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身边的孩子、浏览一下报刊媒体对学校教育的报道,我们就会知道,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无论素质教育叫唤得多响、无论特色学校宣传得多好,最终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3)普通教育目标制导的失衡

普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有一个目标制导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社会和教育理论界探讨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质量规格,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述,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的表述,普通教育的目标制导就通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目标的规定及其现实运作体现出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目标制导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的实际操作目标存在冲突。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规定具有全面性和理想性,而在我国教育的现实操作中,由于受到环境、经济条件、师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加上分数、考试的现实杠杆的调动,全面、理想的教育目的在实际运作中就变成了以升学为操作目标的教学与训练了,并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上。第二,培养目标的精英取向。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的是培养社会精英,而忽视培养人格健全、热爱生活、有爱心、有尊严和受到尊重的普通人。第三,教育中的知识至上、智能至上。实际上,自夸美纽斯开始,教育就以传授知识、培养智能为理论假设,并以之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许多教育理论家也是对通过知识教学培养人的智能的观念深信不疑,我也相信教育有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我在此并不是争辩这个理论假设,而是要说明这个假设在当今教育中的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在教育中往往把传授知识、培养智能作为教育的最高任务或唯一任务,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观念在考试主导的教育体系下无法更新,在教师、社会公众、家长甚至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们的学校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的高、新、难,在教学方式上满堂灌,在学生质量评价上以分数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甚至可以从学生分数的对比中去发现学生的其他问题,要求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和所谓的“杂念”,全力搞好学习,而学校在对知识的重视中牺牲有关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文艺体育等方面发展的活动机会,所谓的“全面发展”就变成了分数的增长和成绩的进步,个性发展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奢谈。普通教育目标制导的失衡,使教育变成了一种追名逐利的工具,学校成为人生的竞技场,使大部分不能“成功”的学生受到了合法合理的歧视,学生的生活、身体、个性、爱好和智慧被合理地悬括起来,人与人的交往在分数面前黯然失色,甚至学校中的人际关怀变成一种虚伪的道德表演,许多美好的、自足的价值在学校教育的“加工厂”中毫无价值。[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