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探究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夏”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单称的比较多,尤其是在《左传》中。而夏代文明至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书中,将华夏文明界定为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中有大量良渚文化因素,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良渚文化在五千年前固然灿烂辉煌,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杰出代表。然而在中原华夏文明兴起之时,也正是良渚文化走向衰亡之际。

探究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华夏”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单称的比较多,尤其是在《左传》中。如单称华的有:《左传·襄公四年》:“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左传·襄公十一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左传·襄公十四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单称夏的有:《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左传·闵公元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襄公十三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左传·昭公十九年》:“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

在上述文献中,华与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在这里,孔颖达以礼仪服章来释华夏,并认为华夏一也,这种解释过于牵强。华与夏应指中国早期的部族,不同之处在于华常与戎狄并称,而夏常与蛮夷并称。戎狄居西北,蛮夷居东南,因此华最初代表的应是中原偏西的部族,大致对应今天的关中地区,而夏应是中原偏东的部族,大致对应豫西晋南一带。后来华与夏进一步融合,形成华夏族。华夏并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苏秉琦六大考古文化区的划分中,中原的中心正是关中、豫西、晋南地区。

在本书中,华夏文明一词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华夏文明是指华夏族所创造的早期文明,时间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最晚阶段到西周以前,大体相当于文献上所说的夏王朝与商王朝时期。商代文明已经被大量的考古材料所证实,尤其是安阳殷墟遗址,不仅发现了商代大量的遗迹和遗物,还发现了像甲骨文这样的成熟文字。而夏代文明至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从二里头遗址的测年数据来看,二里头文化还不能代表整个夏王朝,只是相当于夏王朝的中晚期。在二里头文化崛起之前,中原地区的陶寺、王城岗、瓦店、平粮台、古城寨、新砦等早已崛起,各据一方。嵩山南北烽烟四起,“各聚落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抗衡性,以及各种迹象所体现出的暴力冲突现象的存在,似乎表明当时的嵩山南北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秩序,以规范和协调各部族之间的行为”。然而也正是在此时,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在形成。赵辉认为,公元前2500年以后,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一反单纯的样态,混合进来大量外来文化因素,变得复杂而丰富起来。伴随文化面貌的复杂和繁荣,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可以从考古学角度与其他地区分别开的文化实体——中原龙山文化。在和周围文化的折冲中,中原龙山文化的实力不断增强,渐得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中原龙山文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反映出来。中原文化强盛起来的原因在于这里是天下居中、八方辐辏之地。在史前文明的丛体里,它是物流、情报、信息网络的中心。这个地理位置方便当地人广泛吸收各地文化的成败经验,体会出同异族打交道的策略心得,终至后来居上。

在本书中,将华夏文明界定为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华夏文明只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部分,中原之处还有更多更早的创造出杰出文明成就的文化,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并非“重瓣花朵”,而是“满天星斗”。本书重点在于探讨良渚文化与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是不同时空的比较与研究的对象。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中有大量良渚文化因素,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华夏文明只是中原地区华夏族创造的早期文明,并不包含良渚文化。

第二个考虑在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明对于后来中华文明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在龙山时代晚期,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在形成。中华文明在起源上可以说是多元的,是“满天星斗”。然而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形成以后,便变成了多元一统,此时的中华文明已演化为“重瓣花朵”,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并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不断发展壮大。良渚文化在五千年前固然灿烂辉煌,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杰出代表。然而在中原华夏文明兴起之时,也正是良渚文化走向衰亡之际。良渚文化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能够融入到后来的中华文明中,必然需要一个传承的载体,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正是其中最重要一个载体。不仅是良渚文化,像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乃至大汶口、龙山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而最终融合到中华文明之中的。(www.xing528.com)

当然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在形成之初便是多元一统的,它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广泛吸收周邻文化的基础上。赵辉认为,“如果把中原文化的外来因素分出层次的话,越是来自远方或者年代上有一段距离的文化因素,在中原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是显赫。前者如玉器、象牙器、宝贝等。一进入中原,便都成了上层社会的专用品;后者最典型的例子莫如鼎,这种原产于东方的陶器滥觞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并成为龙山时代中原居民最主要的炊器,而同时,在它的原产地山东和长江流域,鼎却趋向末路”。

良渚文化对于中原文化而言,既属于“来自远方”,又属于“年代上有一段距离”,所以良渚文化的很多文化因素便在中原华夏文明中被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当然这也需要这些文化因素足够优秀,而良渚文化正是如此,一如赵辉所说的“玉器、象牙器、宝贝等”。

良渚文化因素在中原华夏文明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然而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晚期又不够统一,因此在本章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陶寺文化展开分析,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与商代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