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巨人毛泽东:抗战中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条件

东方巨人毛泽东:抗战中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为毛泽东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这对瓦解抗日统一战线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次,英、法、美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统一战线的走向。这不能不影响中国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但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共两党。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几乎濒于破裂。他对于抗战以来统一战线形势的逆转和两党关系的恶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早有思想准备,并酝酿了相应的对付措施。

东方巨人毛泽东:抗战中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条件

1939—1941年是中国抗战史上统一战线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变化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岁月。它为毛泽东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

从统一战线的外部形势看,首先是日本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统一战线发生着直接的影响。自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政府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这对瓦解抗日统一战线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在汪精卫1938年12月叛国投敌(并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后,日本方面继续对蒋介石集团开展诱降活动。

其次,英、法、美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统一战线的走向。在德国没有西进吞并一些西欧国家以前,它们对日本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在1940年夏天日本已暴露了即将对南太平洋英美殖民地入侵的企图后,英美政府才放弃了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日本妥协的“绥靖主义”,转而积极拉拢蒋介石加入它们的联盟,以遏制日本南进。这不能不影响中国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

到1940年10月,国际上诸多力量对蒋介石或拉、或诱、或援的结果,使他顿时感到身价陡增,开始飘飘然了。毛泽东描述蒋介石那时的心态说:“蒋介石现在是待价而沽,一方面准备加入英美同盟,一方面也准备加入德意日同盟。如果日美战争能早日爆发,并有胜利把握,他是愿意做戴高乐的。一个月来,他利用德意日的声势。不久他还会利用日本向他的让步,向英美再敲一笔竹杠,并要英美自己用卡车送进来,目前是蒋介石最得意的时候”,“他是在干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勾当”[5]

从内部关系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全民族的最大的广泛性。但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共两党。这个统一战线就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共两党曾经是结盟同志,又是冤家对头。自1924年大革命以来,两党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的曲折发展过程。(www.xing528.com)

卢沟桥一声枪响,抗日利益高于一切。两党才释开过去的仇怨,重新携起手来。但是,两党实行抗战的路线是不一样的。蒋介石国民党由于继续坚持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一党专政制度,顽固推行单纯依靠中央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有影响的会战,但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进攻。在抗战开始后的一年零三个月内,国民党正面战场丢失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大片国土,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不仅有效地打击和牵制了日军的进攻,而且自身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33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近20万人,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两条抗战路线,两种抗战结果。这不会不反馈到统一战线中,对其内部关系发生影响。

在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以后,面对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国民党的仇共、惧共心理日益加剧。再加上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和国际“绥靖主义”潮流的渗透,国民党当局政策的重点迅即发生了逆转,并在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方针。随后,即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周围接连制造武装磨擦事件,袭击和打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更有甚者,先是在1939年12月到1940年2月在华北以进攻山西新军达到顶点,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接着从1940年10月的何、白“皓电”开始,到1941年1月制造血腥大屠杀的皖南事变,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从而,在全民族抗战处于困难之际,又在局部地区燃起了内战硝烟。这是整个抗日战争阶段阶级斗争最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的特殊岁月。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几乎濒于破裂。

这样,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的发展史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国共两党合作还是完全分裂,主要是阶级斗争关系,相对他说,矛盾比较单纯些,对处理这样的关系,我们党从没有经验到逐渐地积累了不少经验,比较能够应付了。抗战初期,尽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错,但由于国民党还积极抗日,能把对外的一致性置于对内的矛盾性之上,国共两党关系总的说来是和平相安的,能够团结御敌,共赴国难。但是,在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并且发动了反共的武装冲突以后,在这种情势下,如何处理两党关系,维护统一战线,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新问题。一方面,大敌当前,民族矛盾仍是基本矛盾,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不能不以主要力量继续抗日;另一方面,为了自卫求生,对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武装冲突,甚至挑起的局部战争,又不能不进行反击。困难不在于要不要开展两方面的斗争,而在于如何把这两者结合好,使抵御内阖之争不影响抗击外侮之敌。

如果说历史的特殊性和矛盾的复杂性为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提供了某种契机,那未经过20年左右战斗洗礼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走向成熟的共产党人,则有能力使发展统一战线思想的可能转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历经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风风雨雨的考验,是早已走出狭隘圈子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导演过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的大党。她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共产党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能够善处自己,又能够善处同盟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6]毛泽东经历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过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而且在到达延安以后,经过研究和撰写《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也有了透彻的了解。他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卓识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驾驭中国革命的能力,得到了全党普遍的认同。他已经是全党无可争辩的领袖。他对于抗战以来统一战线形势的逆转和两党关系的恶化,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早有思想准备,并酝酿了相应的对付措施。因而在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他能审时度势,提出对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一系列原则、政策和策略,从而领导全党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粉碎国民党以制造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他进一步总结了与国民党斗争的经验,发展了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提出的原则、政策和策略,使其统一战线的思想更加系统比、完善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