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神对战:崇拜神蚩尤,琮与豐的起源

人神对战:崇拜神蚩尤,琮与豐的起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文的“礼”字写作“豊”、“豐”。在甲骨文的“豊”字中,豆中盛有一对并列的“丰”,即丰丰。玉琮的前身是骨琮。最初的“王”可能就源于战功卓著的射猎高手。良渚文化出土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正是蚩尤之人面纹和廌之独角兽面纹的合成。蚩尤作为东夷部落的领袖,发明了“五兵”,横行天下,故被后世尊为战胜之神。据《尚书·吕刑》载,蚩尤还发明了“五刑”和“灋”。

人神对战:崇拜神蚩尤,琮与豐的起源

据传,蚩尤是东夷民族的部落领袖,其图腾是廌。蚩尤是五兵、五刑和“灋”的创造者。在史前时代,蚩尤就被视为战神加以祭祀。其证据有二:一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琮上面的神人面纹和兽面纹可能就是蚩尤和廌的形象;二是甲骨文的礼(豊、豐)字,礼的原始含义是对战胜之神的崇拜和祭祀。

甲骨文的“礼”字写作“豊”、“豐”。《说文解字》:“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豐,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豆,食肉器也。从口象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礼)“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古【】【玨】同字”,“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可见,“礼”与祭祀活动相关,祭祀又与玉相关。玉是探讨礼的一把钥匙。在甲骨文的“豊”字中,豆中盛有一对并列的“丰”,即丰丰。《易经·丰》说:“丰,享,王假之。”是说王用“丰”来祭享鬼神。甲骨文的“丰”就是“玉”字。“丰”代表什么呢?代表一串玉。《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用一根绳索或细木棍儿穿上三块玉,就是玉字。这里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三块玉穿起来就是玉字,那么这三块玉又各自是什么样子呢?它又叫做什么呢?

这三块玉就是琮。琮、玦、韘都是拉弓射箭的辅助用具。其用法是:左手持弓,左手大拇指上戴琮,左手大拇指横立与弓和弓弦组成的平面相垂直,将箭杆前端搭在琮上方。右手握玦以拉弓弦,纳弓弦于玦内,这样既可以充分用力,又保护手指。韘戴在右手大拇上,射箭时用韘侧面突起的部分拨动玦内勾住的弓弦,令弓弦一瞬间从玦的缺口处滑弹出去。《韩诗外传》言射之道云:“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善射之道也。”是说,左手持弓如握树一样稳定,右手握玦如握鸡蛋般灵巧,箭杆擦琮而过,而左手不觉。正因为琮是武器,故《公羊传·定公八年》说:“琮以发兵。”同时,玉玦也是武器,所以才有战前诸侯授将军弓、矢、玦的做法,例如,《左传·闵公二年》所载的“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公(卫懿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可证玦同矢一样属于战斗武器。玉琮、玉玦被称为宝玉,并与弓箭联称为“宝玉弓矢”,《左传·定公八年》中的“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及《左传·定公九年》中的“阳虎归宝玉大弓”可证宝玉并不是一般的玉器,可能就是琮、玦、韘。中国古代以玉为尚,并形成浓重的玉文化传统,很可能源于此。(www.xing528.com)

玉琮的前身是骨琮。骨琮起初是野兽的骨头,是战利品,后来又成为武器弓箭的配件。因此古人把骨琮、玉琮当作祭品来祭祀神灵,一方面对神箭手表示赞颂和纪念,另一方面祈求神明来保佑他们射得准,借以获得更多猎获物或者战胜敌人。东夷部落最初靠捕猎为生,又最早发明了弓箭,他们可能最早用玉琮作为祭祀的物品。久而久之,玉琮从祭祀的物品衍化成祭祀的对象——战胜之神。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就是玉琮上出现了神徽。“典型的骨牙琮刻有三组纹饰”,琮形的抽象化,即是三横一竖的“王”字或“丰”字。同时,可以设想,用一根木棍或绳索把三个琮贯穿起来,也构成“王”或“丰”。最初的“王”可能就源于战功卓著的射猎高手。故《韩非子·五蠹》说:“王者,能攻人者也。”良渚文化出土玉琮上的“神徽”即神人兽面纹饰可能就是蚩尤和独角兽,也就是后来在三代常见的饕餮纹。其形的特点是:人有双眼,兽有双目,合起来是四目;人有双手,兽有四足,合起来是六手(足),这和《述异记》所谓的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和“目在腋下”的记载相合。良渚文化出土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正是蚩尤之人面纹和廌之独角兽面纹的合成。蚩尤作为东夷部落的领袖,发明了“五兵”,横行天下,故被后世尊为战胜之神。据《尚书·吕刑》载,蚩尤还发明了“五刑”和“灋”。“灋”字当中的“廌”正是蚩尤部落的图腾独角兽。皋陶是东夷的领袖,也是最早的法官。“神兽的产生正是古代第一法官产生的时代,其巧合不是无因的。”[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