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宗教对人神关系的不同:人本与神本的差异

中西宗教对人神关系的不同:人本与神本的差异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宗教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与之相比,西方宗教则具有显著的神本主义特征。中西宗教精神人本与神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它们关于这三者的观念之不同上。由以上所述可知,在中国宗教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或是传统的民间信仰,神,更多的是人祈求幸福和平安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保佑者,而不是人的生活的中心和根本目的,这与基督教的神灵观是根本不同的。在中国宗教中,人与神之间是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

中西宗教对人神关系的不同:人本与神本的差异

中国宗教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与之相比,西方宗教则具有显著的神本主义特征。所谓宗教,简而言之,就是人对神的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神、人、神人之间的关系是其基本构成要素。中西宗教精神人本与神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它们关于这三者的观念之不同上。

首先,中西宗教关于神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的唯一真神,至高无上,是宇宙自然和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支配者。对人来说上帝是创造者,是生命的给予者,是人生得失成败、生死祸 福的主宰者,是善恶行为的审判者,是人类苦难的拯救者。换言之,上帝是世界之根本,尤其是人之根本,一切都是从上帝出发的,也都是以上帝为最终目的的。

与基督教不同,人是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严道教以抽象、神秘的道为最高信仰,奉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老子为教祖,崇拜神仙,属于多神教。在道教教义中,神,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而是抽象、神秘的道的化身;仙是人或其他自然物修炼得道而成。也就是说道教的神仙是人可以修炼而成的。道教的许多神灵,特别是低级神灵往往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性,与基督教严厉、独尊、远离人间烟火却又监视着人的一举一动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信仰的最高神是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菩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是其中的观音,观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中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普渡众生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佛既不是造物主,也不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只消除人的灾难,保佑人的平安,而且,佛教中的佛和菩萨都是人修习佛法可以成就的。根据佛教教义,佛陀本是人,不是神,后来被人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神。释迦牟尼原来是古印度一个小邦国的王太子。中国人的祖先崇拜鬼神崇拜是以死去的先人和天地为崇拜对象的。祖先崇拜认为,已死去的祖先能够在阴间保佑子孙后代的平安和幸福,保佑家族的兴旺和发达。鬼神崇拜以人,以及天地间的神灵为崇拜对象,鬼魂则是人敬畏、回避的对象。

由以上所述可知,在中国宗教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或是传统的民间信仰,神,更多的是人祈求幸福和平安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保佑者,而不是人的生活的中心和根本目的,这与基督教的神灵观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中西宗教对人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关于人的本性,中国宗教受儒家文化性善论的影响,基本上对人性持肯定的看法。中国佛教认为人有佛性,这是人觉悟成佛的根据。佛教禅宗更是主张人的自性即是佛性,觉悟即是佛,沉迷即为凡,人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人。道教认为人有道心,有先天之性,此为人修道的前提。基督教对人性基本上持否定的看法,认为人有原罪和罪性。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遗传给后代子孙,绵延不绝,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原罪。人的原罪是指人的各种违背神意、使人堕落的欲望,特别是人的贪欲。关于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基督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的创造,人虽然被称为神的子女,在万物中地位最高,可以管理和利用万物,但是与神相比,人是有罪的、卑微的、低贱的。中国宗教则不同,佛教认为人有修习佛法、顿悟成佛的能力。道教珍视人的生命,认为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通过修炼道术就能得道成仙。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儒家文化认为人是与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显然,中国宗教基本上是肯定人在宇宙间的较高地位的。

宗教是人对神的信仰,所以,神人关系是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督教中,神人之间是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神是人的创造者,人类生活的主宰者,人的善恶行为的审判者,人类祸福的掌握者;人信仰神,遵从神的旨意,向神祈祷,求神保佑。在这种神人关系中,神是人全部生活的中心,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一无所有,只是神意的服从者,他所能做的只是祈求和服从。在中国宗教中,人与神之间是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在佛教中,人为现实人生的苦难向佛、菩萨求助,佛、菩萨则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解救人的苦难,保佑人的平安与幸福。在道教中,人通过信仰神仙获得它们的保佑和帮助,达到平安、健康长生不死的目的。天地崇拜和鬼神崇拜认为,天地鬼神主宰人事、赏善罚恶,人应当敬畏鬼神,按时祭祀天地鬼神,积德行善,以求天地鬼神的佑助。在神人关系和人伦关系两者之间,基督教重神人关系,认为神人关系高于人伦关系,爱神是第一位的,爱上帝的心应过于爱人的心,爱人也应当是为上帝而爱人。相对而言,中国宗教更重人伦关系,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或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都没有主张爱神应当过于爱人,相反,却都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把儒家的忠孝道德作为宗教道德的基本内容,甚至认为爱人高于爱神。

总之,在基督教中神是中心,是一切的出发点,人则是神的附属,人的一切都从属于神,人是为神而存在的,能否得救决定于神的意志。在中国宗教中,人是中心,仙佛是人修炼而成的,是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更是人羡慕的对象,成仙成佛是人信仰宗教的最高目标,能否成仙成佛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努力。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宗教是从人出发来看待和设计一切的,基督教是从神出发来看待和设计一切的。

由于中西宗教人本主义色彩和神本主义色彩的不同,那么影响到作为宗教物态化的建筑也不同。中国的建筑主要是供人居住的,就算是不为人所居住的宗教建筑,也带有很强的世俗色彩;西方的建筑主要是供神居住的,就算是人所居住的建筑,也带有很浓的神本色彩。这主要从中西建筑不同的尺度得到印证。

所谓人的尺度,也就是自然亲切的尺度,即从建筑的空间上看,它能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特点,以形成适度的空间形式(如黄金分割率);再从建筑的外观上看,它往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细部装饰,从而保持适度的体量;最后,那些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要素,如门、窗、台阶、栏杆等,总是与人体保持相应的尺寸,这些尺寸与建筑的体量、空间协调,从而使一些大体量的建筑也能保持自然亲切的尺度。(www.xing528.com)

中国建筑是以人居建筑为中心,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即使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也都与一般民宅一样,采用院落式的平面组织方式,建筑的外观造型基本一致。即以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建筑来围护一个庭院空间,而且在庭院空间与建筑体量之间保持着适度的比例,这样就不会因体量与空间的不适使人产生空寂荒凉或拘束不安的感觉。在中国古人看来,大体量的建筑以及大面积的内部空间不能与人形成相应的尺度关系,而当适度体量的建筑又不能满足人们对大面积空间的要求时,中国建筑又巧妙地利用平面空间的有机组合来满足功能的要求。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往往以庭院空间的方式来弥补内部空间较小所带来的不足,再加上通过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的组合,来满足对大面积内部空间的要求。例如宫殿建筑,尽管其外观宏伟、庄重,体量也比一般建筑大,但其内部空间仍保持着适度的比例。故宫太和殿平面,面阔11 间长69.93 米,进深5间37.17 米,高为26.92 米,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其长、宽、高之间是保持着适度的比例关系的。

传统建筑在平面空间上的展开,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保持一定的尺度。所以,它成为中国建筑的历史传统,无论何种类型的中国建筑,总是保持着适度的内部空间。

由于庭院空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这也就为建筑的园林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庭院空间直接承受阳光雨露,通风条件好,宜于种植各种花草树木,美化建筑环境,庭院空间又成为心灵自由、精神放松、自然和谐的所在。这就造成了中国建筑园林化的历史。园林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个人居的建筑环境,即以人作为尺度,作为中心,在中国的建筑中加以突出。

神的尺度,即超人的尺度。它是指建筑以巨大的体量和空间向人展示一种超越和永恒。它给人的感受是庄严、神圣、永恒、无限,是一种崇高的表现。超人尺度的获得,一方面与数量上的巨大和体量上的庞大相联,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筑中,基本单元构件的尺寸被加大了,从而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大。超人的尺度多用于纪念式建筑、教堂以及政府官方建筑中。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主体性的建筑一般为宫殿、官署。而在西方古代城市中,主体性的建筑则是宗教建筑,从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无论从功能要求的角度看,还是从精神象征的角度看,西方建筑体量巨大,以超人的尺度即以神的尺度为特征。(当然,西方建筑中也有人的尺度。)

古罗马建筑绝大部分都显示出超人的尺度,非凡的气势。从城市规划上看,帝国的城市是以中心广场为基点加以布局的。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同时作为君权的象征,广场都显得十分壮丽,如恺撒广场。又如图拉真广场,典型地表现着宗教的君权崇拜,广场正面为凯旋门,凯旋门本身是以巨大的体量显示出非凡的气势,门后为一带有柱廊的面积为120 ∶120 平方米的巨大广场,广场呈轴线对称式布置有各种大型的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在广场的纵深处,坐落着雄伟壮丽的图拉真祭庙,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处。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口都建有雄伟的凯旋门,如君士坦丁凯旋门、提图斯凯旋门。同时,超人的尺度还被大量地运用到公共建筑之中,如剧场、角斗场、公共浴场等。

哥特式建筑为主体的中世纪宗教建筑,从外观造型上看,它排斥了古希腊建筑的平衡,古罗马建筑的圆形拱,不在水平线上展开,而更侧重于垂直线上向高空发展。一方面是庞大的体量,给人以厚实沉重之感;另一方面,又以垂直线上的细部处理,尖拱的采用,使整个建筑呈自由上升之势,仿佛束缚在肉体里的灵魂试图摆脱束缚而自由升华一样。同时,哥特式教堂建筑在内部空间的组织上,其纵深空间和垂直空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性,强化了教堂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神的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