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帝国风云录:揭秘爱琴海与古希腊建筑

汉帝国风云录:揭秘爱琴海与古希腊建筑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琴海及古希腊艺术中建筑的成就很高,在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皆有着重要地位。该区域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位于爱琴海中的岛屿克里特,这里有古希腊神话中的“迷宫”——克诺索斯王宫遗址。米诺斯文明,也就是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文明,时间上属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至于古希腊建筑,则更是人类艺术中的瑰丽篇章。这种柱形是爱琴海建筑的特征之一。

汉帝国风云录:揭秘爱琴海与古希腊建筑

爱琴海古希腊艺术建筑的成就很高,在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皆有着重要地位。该区域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位于爱琴海中的岛屿克里特,这里有古希腊神话中的“迷宫”——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克诺索斯(希腊语:Κνωσóζ)是克里特岛上的一座米诺斯文明遗迹,被认为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描述的米诺斯王的“迷宫”。米诺斯文明,也就是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文明,时间上属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之后便是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文明,其“狮子门”至今名闻遐迩。至于古希腊建筑,则更是人类艺术中的瑰丽篇章。

图56 古希腊地图[1]

从地理上看,克里特岛是爱琴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它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是地中海东部的中心。全岛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至60公里,总面积约8620平方公里。它形状狭长,横卧于爱琴海的南端,像一把造型优雅的诗琴。岛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谷物栽培由来已久。其地处希腊、小亚细亚和埃及的中心位置,为东西方交通要隘,这种便于同四周交往的地理位置,大大促进了克里特岛文明的进展,确定了它在欧洲的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有关克里特岛的许多神话传说一直被人们传颂,诸如:腓尼基公主欧罗巴被主神宙斯骗到克里特岛上,在此给宙斯生下米诺斯和拉达曼提斯,后来欧罗巴又成为克里特国王的妻子,国王死后,米诺斯继承了王位。又有传说,米诺斯成为克里特的国王后,曾建有一座“迷宫”,迷宫里住着一个米诺牛(即人身牛首的米诺陶洛斯),等等。所有这些神话及传说,究竟是有着某种根据,还是纯属幻想呢?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神秘的哑谜终于有了比较科学的答案。从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亨利·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这一战争的发动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遗址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提林斯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令人惊喜的是他发现了迈锡尼文化。接着在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又取得了惊人发现,他率领考古团队发掘出希腊神话中被称为“迷宫”的米诺斯王宫,至此克里特岛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早已被人们当成神话传说的世界,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伊文思把克里特岛的青铜文化称为“米诺斯文化”,并将它分成早、中、晚三期,每期又分为三段。他认为早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中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1900年),晚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450—前1100年)。[2]应当指出,这种分期法主要依据的是出土陶器的风格变化,准确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在数以万计刻在泥版上的线形文字的秘密还未被完全揭开之前,至多只能说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宫殿建筑是克里特岛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它在奴隶制国家形成之初就开始了。现已发现和发掘的宫殿遗址,分布在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等地。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是克诺索斯宫,伊文思推测它就是米诺斯王的宫殿。据考证,克诺索斯宫初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后来经过不断的重建、改建和扩建,使之建筑布局变得紊乱,被称为“迷宫”。大概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诺索斯宫形成了最大的建筑群。处在繁荣时期的克里特人,一点也不担心遭到海上袭击的危险,因此没有修建环绕城市和宫殿的、起护卫作用的城墙。从遗址的平面看,宫殿总体呈长方形,依山而建。从西南部宫殿的入口处进去,沿一条石板铺成的甬道走到头,便见一长方形的宽敞庭院,东西长27米,南北长57米,这庭院位于宫殿的中心地位。作为“宝殿”,大概是作为祭司的国王参与献祭仪式的地方,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估计至少也有1500间以上。大多数房间是长方形的,其中一部分和中央庭院处于同一水平,另一部分要比中央庭院低一些,还有的要高出一两层。宫殿有若干入口,其中4个入口处有宽阔的阶梯。错落复杂的诸多建筑物,使得用于连接它们的阶梯和坡道必不可缺。这样,路径就变得曲折迷离,真有进得去出不来的担忧。这不禁使人想起杀死怪兽米诺陶洛斯的英雄提修斯,靠着公主赠送给他的线球才找到了出口的故事。宫殿建筑中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筑师对采光、通风及排水系统的设计安排真是用足了心思,他们在高低错落的宫室之间,安置了一个个采光和通风的天井,空气和光线就是经过为数极多的通光洞透进来的。这样,室内的光线便不均匀,若明若暗,房间内部不同的地方也像是被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可谓匠心独运。排水供水系统的暗沟是用石头砌成。引人注意的是它的排水管道很特别,是用一节节中间大两头小的陶制圆筒衔接而成。据说这样当水通过口径不一的管道时,可以产生冲击力,从而防止管道被污物堵塞。宫殿中诸多的房屋,以小型而舒适的房屋为多,包括厅堂、神坛、卧室、浴室、储藏室等等。宫殿的墙垣用土坯砌成,同时采用木结构骨架,碎石混凝土砌造,而墙垣下部则用巨大石块贴面,除了石灰石外,更多地采用了石膏。宫殿广泛使用的圆柱,一般都是朝上扩展的形状,柱头和柱础为厚实的圆盘。这种柱形是爱琴海建筑的特征之一。

图57 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800年。

约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开始进入青铜时代。自公元前2200年开始,岛上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到公元前1900年,克里特出现奴隶制国家,陆续修建许多大型王宫,其中以克诺索斯王宫规模最大。公元前18世纪中叶左右,克里特岛曾发生过某种灾变,至于灾变是来自于强烈的地震,还是军事掠夺或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经济文化虽遭重创,但并未消失。到公元前17世纪初叶,文化又呈现出新的繁荣,出现了克里特的强盛时期,影响了整个爱琴海。这时,各王宫开始重建,克诺索斯的王宫仍为规模最大、装点最豪华的王宫。也就在此时期,克里特岛的艺术处于极盛时期。大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450年间,克里特岛各地的王宫又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原因也不清楚,可能与附近的火山爆发及地震有关。除克诺索斯王宫外,其他的王宫未再重建。而克诺索斯王宫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又遭迈锡尼人的入侵和破坏,从此,克里特岛的文明衰落下去,爱琴文化的中心地位由迈锡尼取而代之。几千年来,克诺索斯因为那个神话传说一直有着神秘的魅力,否则它也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爱琴文明边缘地带。正因为如此,伊文斯发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废墟,而是古老的克里特文明。这一发现使古希腊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将近一千年。虽然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已成为遗迹,但是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继承了米诺斯的文明,成为新的爱琴文明中心,欧洲文明终得以此基础进一步发展。

终结米诺斯文明的是迈锡尼。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Mycenae)是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阿尔戈斯平原上的一座爱琴文明的城市遗址,位于雅典城的西南,它是荷马史诗传说中亚该亚人(Achaean)的都城,在特洛伊战争时期由阿伽门农国王所统治。这座一度被认为只是传说虚构的城市,被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在19世纪时发现并挖掘出来,从此重见天日而名震世界。迈锡尼文明的中心是迈锡尼城。考古发现的迈锡尼遗址主要是国王居住的城堡,城墙用巨石环山建成,厚达5米。入口处著名的狮子门(Lion Gate)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型浮雕古典建筑,城内建豪华王宫。城堡下面平川地带有广阔的市区,富商大贾和百业工匠以及大量奴隶生活居住在这里。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图58 迈锡尼的狮子门,公元前14世纪。

狮子门建于公元前1350年至公元前1300年。该门由独石建成门柱,门宽3.5米、高3.5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上过梁是块巨石,中央厚约90厘米,重达20吨,中间比两头厚,在巨石的门楣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叠涩券,用以减少门楣的承重力,中间镶着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三角形叠涩券中嵌入一块雕着双狮的三角形的石板浮雕。双狮刻工精细传神,狮子门因此而得名。狮子中间的一根柱子是宫殿的象征,它像克里特王宫的柱子一样是上粗下细。这一对雄狮,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今天的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城堡内的建筑当以迈锡尼国王的宫殿为主体,设有圣火祭坛、国王的珍宝室等。在荷马史诗中,迈锡尼是一座“黄金遍地”“建筑巍峨”“通衢纵横”的名城,像狮子门这样的城门在当时显然不止一座。不过希腊半岛没有狮子,有历史论者据此推测迈锡尼文明来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或埃及,这个推论符合地中海诸文明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的规律,有一定道理,但仍缺乏更多的直接证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www.xing528.com)

继承爱琴海文明优良传统并将发扬光大以至达到世界建筑艺术高峰的,是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希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落首领的权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度在希腊形成,开始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由于陆地贫瘠,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海上扩张和殖民统治。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希腊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很快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支强大的力量。在建筑方面,古希腊人的遗产可以认为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希腊建筑所包含的形象模型,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装饰物术语、雕塑以及风格,或多或少被后人接受,或者断断续续被使用和废弃。即使被人遗忘,也不能就此断定它们已从西方建筑师的数据库中完全消失了。另一个主题是希腊人对建筑本质的看法,这就是以人为本,技艺合一。人们知道要恰当设计一个建筑物的维度,就必须遵循一定与宜居相关的数学比例。这种观点是希腊人的,不管在本质上,还是在选择适当的规则上。

图59 雅典卫城遗址,山顶为帕台农神庙,以下分别为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阿西娜神庙。

雅典卫城(Acropoli),意指“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建于公元前580年,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术之大成。神庙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雅典宗教政治的中心。由于历史沧桑,加之屡遭战乱破坏,建筑损毁严重,现存主要有山门、帕台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建筑物遗址主要就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在他们看来,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应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靓丽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今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又演变为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这些风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关于古希腊建筑的风格特点,目前一般认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设计,使得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封闭式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感,强化了建筑内外的雕刻艺术特色。第二,柱式的定型。当时流行四种柱式:多利安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3](图60、图61)。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起的柱式总与此前柱式有一定的承继联系,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三,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古希腊建筑多由木屋架构成的坡屋顶衍生而来,而双面坡屋顶会形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山花墙往往成为建筑的主入口和主要立面,并且使用凹凸的线脚与描绘神话与历史的浮雕进行装饰,收到特殊的视觉效果。第四,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观点,认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4](图60、图61)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第五,雕刻化。古希腊的建筑与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到科林斯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再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

图60 多利安、爱奥尼克和科林斯式柱头

图61 女郎雕像柱式

历史上,古希腊建筑是古希腊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完美的建筑艺术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而雕刻在其中独占主体地位。正是因为雕刻,希腊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这些古建筑及其雕刻无疑堪称人类遗产的精品,在建筑和艺术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它们直接影响了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直到现代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借用一些西方设计师的话说,有时建筑形式的完美性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偏爱的形状。这其中无疑有着古希腊的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