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的现象与影响-汉帝国风云录

全球化的现象与影响-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直到目前,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进一步而言,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又是一个蕴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文化体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球化的现象与影响-汉帝国风云录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它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最初,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全球化也逐渐被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但直到目前,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对于艺术史来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是文化全球化。

图410 全球化图示[1]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Globlized Cultures)。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滥用;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今天看来,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背景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实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地区的了解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谁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和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商业战争的主动权。文化本来是一个地区的软件的综合,但是,当人们认可这样一个观念的时候,人们便不会有排斥感,更利于和谐相处,共同交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进一步而言,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又是一个蕴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文化体系。在当今世界上,“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尤为突出。据说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一篇题为《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认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电脑软件。一些西方社会学家甚至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的最近的一次行动”。对此,思想文化界已有警惕,同为西方世界一分子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历史学教授罗曼·古贝尔恩尖锐地指出,文化全球化不应该成为“美国化”。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当今美国文化几乎“独霸”全球影视市场。发展中国家“无法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它们只能在“全球市场发行和传输”美国的文化产品。古贝尔恩说,美国文化产业的“逻辑”是“以更多的银幕、更多的频道、更多的播放时间”来“增加”全球文化市场“对好莱坞的依赖程度”。他认为,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的文化传播手段出于“一系列的战略和商业政策”的考虑,其结果导致欧美文化交流领域内的“严重失衡”。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国的文化传播手段则是一种“强夺”。阿根廷著名电影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认为,文化多样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威胁”。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地狂轰滥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无法展示自己的形象”。他们的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的扭曲”,甚至遭受“一场严重的劫难”。

图411 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上海[2](www.xing528.com)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媒体的出现,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都将面临着许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自身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的当代性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时我们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已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因而很难简单地用一种单一地域性来加以界定。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西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似乎形成一种西方艺术也处于领导国际艺术发展潮流的错觉。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艺术只能尾随其后,亦步亦趋地摹仿或照搬。如今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注释】

[1]此图截自领航国际网站:http://www.ceolll.net/zhitongche/new/201411/209.html.

[2]2006年5月19日至20日,是艺术学学科主要奠基人玛克斯·德索的代表作《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出版100周年,由东南大学上海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图411)。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终身教授唐纳德·普莱齐奥希(Donald Preziosi),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艺术史系教授里查德·马尔(Richard Meye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史教授沙夏·格里森(Sasha Grishin),国内学者刘纲纪(武汉大学教授)、凌继尧(东南大学教授)、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等9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书编著者亦应邀与会并作主题发言。与会者从国内外艺术学研究现状出发,针对艺术学学科涵义的理解误区、艺术社会功能效应的凸显、门类艺术中的新情况、中外艺术学交流进程、艺术本体研究的缺失等各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