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多神杂处,宗教乐土

遵义文化:多神杂处,宗教乐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毗邻巴蜀,自古受巴文化影响较大,遵义本属典型的多神教区域。对各种宗教的羼入,遵义各族人民都兼收并蓄,甚至还做出本土化改造。一时庙宇轩然,道观林立,教堂雄峙,蔚为宗教乐土。另据《杨文神道碑》记载,杨粲领播期间,“士类羽流,皆称其乐善而种德,喜儒而好礼”。这有典型道教特征的宋墓,充分说明道教在此时的遵义已世俗化。遵义宗教大树繁翳,佐证其多元的遗存,是境内有五大宗教名山。

遵义文化:多神杂处,宗教乐土

有人说,宗教是生灵的叹息,作为安慰手段,对不公平事情有精神慰藉作用,在意识形态上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宗教所特有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能够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够沟通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化解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连接不同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

除传统的儒家思想长期浸润外,较早传入遵义境内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两种,稍晚来入的宗教影响大者则是天主教。毗邻巴蜀,自古受巴文化影响较大,遵义本属典型的多神教区域。对各种宗教的羼入,遵义各族人民都兼收并蓄,甚至还做出本土化改造。一时庙宇轩然,道观林立教堂雄峙,蔚为宗教乐土。

据考证,佛教最早传入遵义的地方是赤水河中游的土城。刘建明土城《景福寺碑记》说:“景福寺者,始自唐乾符……”这说明早在唐朝时,佛教就进入了遵义辖区。至于何时传入娄山以南的,尚无可靠材料说明。《大明一统志》说杨氏土司十一世杨选曾将一尊铜佛像迁入观音院内,明代迁佛光寺。查杨氏谱,时间是北宋。杨粲在高桥创修普济寺庵。至元明,仅中心城区就相继创修了云龙庵、黑神庙、师列寺、云峰山寺、广佛寺、东岳庙、水源寺、矮子寺、观音阁等庙宇,塑佛像、铸钟磬、置庙产、招僧人,鼎盛一时。明末清初,名僧丈雪从四川避乱入遵沙滩寺;原河南道御史陈启相出家隐居西坪掌台寺;湖北黄冈知县黎仁智弃官入沙滩寺修行;麻哈知州谈亮隐居掌台寺为僧。一批佛学高僧著书、讲经,佛教传播更快。中心城区又相继又创修了万寿宫、高岩寺、奎垣阁、青云寺、回龙寺、护国寺、大觉寺、圆通庵等。咸同年间战乱,部分佛寺被毁,僧尼四处逃亡,境内佛教走向衰落。

道教何时传入遵义,由于史料匮乏,难以论定。据道光《遵义府志》“金石”载明人李敬德《增修普济桥记》推知,大约在南宋嘉泰至宝庆年间传入。杨氏十三世杨粲儒释道兼崇,曾于境内肇修儒学及琳宫梵刹多处。琳宫即道观。另据《杨文神道碑》记载,杨粲领播期间,“士类羽流,皆称其乐善而种德,喜儒而好礼”。羽流即道士。杨粲得道士盛赞,一面可见其奉道之诚,另一面也表明道教在遵义比较活跃,道士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据道光《遵义府志》 “寺观”记载,宋代肇建的道观就有宣慰司治东的玄妙观和玉皇观。后杨粲之子杨价,亲自选址兴建了儒释道合流的“大报天正一宫”。建于播州城西碧云峰下“公府西北隅”,其大殿为“玉京金阙”“中严帝像,壁涌释迦玄元主徒”,大殿外有“左右廊庑,复阁斋堂”。

已发掘的杨粲墓,其葬制不仅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在墓主夫妇雕像背后填土中,各出土一块道教篆刻石,符箓系道教法师禳祓驱邪的法物。这有典型道教特征的宋墓,充分说明道教在此时的遵义已世俗化。入元以后,全真大盛,其势力亦侵入播州境内。据《遵义府志》“方伎”载:“陈致虚……遍游夜郎,至思唐,与宣慰弟至阳子田畸炼丹于万圣山岩室中,后皆仙去。”明代,道教的传播更为迅速,土官、流官、乡绅多奉道教,广创神祠宫观。杨氏二十六世孙杨斌,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随道士白飞霞学道,次年在高坪建先天观,修炼石室之中,为诸弟子讲论《周易》。他出入三教,博览百家,著有《玄教大成》《道法双明玉书》《神霄清啸》《玉府琼章》等多种道书,道德修为独步黔北。

至第二十九世杨应龙时,其奉道热情似乎已有所衰减。平播后,道教宫观被佛教徒占领,道士流入民间。道教从追求内丹炼养转而为追求外在的奇法异术,境内道士称为“阴阳先生”“端公”,主要职业是务农,农闲或受请,从事做功德道场,看地安葬之业,道教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遵义宗教大树繁翳,佐证其多元的遗存,是境内有五大宗教名山。分别是:东道真插旗山,南播州青龙山,西仁怀云帱山,北桐梓尧龙山,金鼎山占据众山之首,最为著名。

金鼎山坐落在红花岗区的金鼎山镇境内,据传早在唐代贞观年间(630年左右)即有僧人在此传教布道;其制屡有增建更改。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为“金顶庙会”,黔川渝滇均有香客远至,其时人如潮涌,热闹非凡。(参见第一讲第三节“名刹古寺,人文风景”)(www.xing528.com)

插旗山位于道真旧城镇境内,又名“觉城山”。插旗山磅礴巍峨,崚嶒鼎峙,危岩高耸;在山下仰望陡峭如削,高入云端,在山巅远望云山苍苍,俯瞰万丈深谷。相传清代吴三桂曾在山上遍插旌旗以壮军威,因之得名;又说山顶峭峰形如大纛,故以旗名。据记载:古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屡遭兵燹,迭有兴废,现尚存道光至光绪年间碑刻十通。今重建之寺分上中下三殿,各踞一峰,略呈品字型。上殿翠飞阁,在峰顶上一巨石上,最为奇险,阁内供观世音菩萨像,与中殿仄径连通。中殿前的小坝台用青石砌成,为砖木建筑。中殿与下殿间有一道幽谷,名曰“虎跳涧”。下殿位置更低更宽,大石上面略平,可容数十人,人称“神台”,殿内供财神和药王菩萨。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插旗山高处普度众生、福泽四方,极为灵验,因而影响很大,为务正道及毗邻彭水等地著名殿宇。逢六月十九“香会”,四方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

青龙山位于播州区三合镇境内,环境清幽,风光优美。寺据说始建于宋朝末年,清朝嘉庆年间重修三次。传言有一飞石于黄昏时分飞来现大雄宝殿处,李姓山民以为神物,便在此修建寺庙,并取名飞神庙。1987年修建大雄宝殿,搬开大石见青蛇两条,遂改名青龙寺。青龙寺是儒释道三教并举的宗教场所,寺庙依山而建,有青石台阶直达山顶,由山下往上错落分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佛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燃灯古佛殿、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十二圆觉殿、五百罗汉堂;道教活动场所有三清玉皇殿、财神殿、地母殿、龙王殿;儒教活动场所有孔子殿;此外还有观音阁、藏经楼、万佛塔等。规模宏大,氛围浓厚,每年有十余万人前来朝拜和观光。

云帱山位于酒都仁怀市东,为云雾覆盖之地,时常云翻雾滚一片混沌。山势巍峨,气势磅礴,众岭荟萃;山由玉皇顶、小尖山、鸡冠山、老鹰窝山、青龙山、上天马山、元宝山等多个山头组成,历来誉之为仁怀的“祖山”,属仁怀八景之首。 《仁怀县志》说,主峰腹地原建有寺庙,规模宏大。民国期间,庙内住有和尚80余人,四方香客络绎不绝。据说最早的飞龙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传说1919年当地信士重建观音殿时,突然天降颇似观音菩萨神像陨石,便改为“飞来寺”“观音寺”。而今新修的大雄宝殿,雄伟庄严,内塑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的塑像。左面是老观音殿,供奉了大大小小的众多的佛像、菩萨,还有孔子的塑像。寺庙左前方有钟山,谓之“金钟扑地”;右有鼓山,名曰“玉鼓抬头”;民间有“幽寺鸣金钟,飞声传百里”之说法。每年都要举办许多活动,群众朝山拜佛,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四方闻名。

尧龙山位于桐梓天坪乡,与重庆綦江接壤,有“黔北门户”之称。主峰瑞峰顶犹如硕大龙头昂然高举,又似巨佛雄伟庄严。前端万峰下俯,似游龙拱卫,因叫九龙山。峰顶下多岩穴,瑞峰寺建在其悬崖之上、洞穴之中。相传尧帝疏浚黑水,曾住尧龙山,为奖掖尧帝便赐名尧龙山。正殿青石墙上有珍州庠生赵师亮撰《瑞峰序》,载:“辟自明时成化间,有浮图由川入黔,道经斯境见其山势嵯峨、古木荫翳,旦暮间有紫气浮空、白云缭绕,心萦焉久不能去。”介绍了建寺时间及瑰奇的景观。清康雍年间曾几次扩制。历经风雨,几度兴废,几经修缮,现尚存石砌殿堂、摩崖石刻、石碑字库、佛塔石亭。寺庙共两殿,一殿深藏左边洞穴,殿门有普陀岩三字,祀佛,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塑像;一殿在右边悬崖下,为近世新建,木石建筑,祀道,有三清、玉帝、王姆、尼山老姆、关圣、川主、黑神、文昌、财神、城隍爷等塑像。此外,还有儒教的孔子塑像等。独特的地质地貌、雄奇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使尧龙山有“尧龙仙山”的美誉,成为人们朝拜、观光、探奇和避暑的胜地。

“洋教”对于遵义而言,影响大者是天主教。天主教是基督教历史传承最悠久、文化沉淀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别。与新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基本信条为:天主圣父化为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并受难、复活,升天,在世界末日时再次降临;天主圣神(即圣灵)圣化人类;教会为基督所创立,并有赦罪权;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并接受基督的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

天主教最早入遵在清乾隆年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范益盛到务川活动,便以务川为据点,发展并成立遵义乃至贵州境内第一个教会。1759年四川代牧区法国传教士罗方济到务川毛田一带传教,吸收教徒三四十人,毛田遂成为遵义最早的天主教传播基地。在毛田奠定基础后,法籍传教士便深入遵义中心区域传教。经数十年发展,遵义天主教徒与日俱增,加之清廷对其反感逐渐缓和,1861年法籍传教士傅第业第一次踏上遵义城区的土地。他在老城杨柳街购买民房一间,改建为临时教堂,坐堂传教,成为遵义天主教第一位本堂神父。后天主教逐渐兴旺,四川教会又派一位传教士辅助傅第业。二人在老城杨柳街北首购买土地,于1867年破土兴工,几经波折,终在1886年建成天主教堂。1869年5月初,是遵义人祭瘟神的日子,教徒杨希伯领人阻拦祭祀,激起了遵义人的反抗,便发生了著名的“遵义教案”。

总的说来,跨越时空,超越教派,信仰的复杂和多元是遵义人的特征。一般而言,人们按照自己的族群文化传统,遵循着祖先留下来的古老信仰。而在道佛等宗教传入后,道教的法事不断渗入巫术,道士也与巫师合于一身;此时佛道两教又往往合流,形成所谓“不僧不道不师”的情形。各教间相互影响渗透,不分彼此,既有民族宗教从远古带来的古朴野蛮的痕迹,又有后来的人为宗教添加其他色彩,很难区分哪些是属于民族自身的东西,哪些是外传而来的因素。原始与现代的,自然与人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中国与外国的……统统混杂在一起,和谐并存,使遵义宗教文化蔚为大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