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诈骗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诈骗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诈骗犯罪人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认知特征上。具体地说,诈骗犯罪人具有以下认知特征:①自我评价高。诈骗犯罪人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善于人际交往。因此,诈骗犯罪人往往具备较强的情绪表演能力。从目前侦破的电信诈骗案件来看,很多电信诈骗团伙的主谋为台湾籍,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分处海峡两岸。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诈骗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一)认知特征

诈骗犯罪人是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以满足自己对财物的贪婪欲望。诈骗犯罪人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认知特征上。具体地说,诈骗犯罪人具有以下认知特征:①自我评价高。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被识破。这种自我评价过高的特点,使一些诈骗者连续行骗,直至露出马脚,陷入法网。②思维敏捷,反应快,精于算计。③熟谙人际交往技巧和人性的弱点。诈骗犯罪人了解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善于人际交往。此外,他们也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具有的心理弱点,如有些人对某些社会角色具有崇敬的心理,有些人有贪便宜的心理,善于利用人们的弱点进行诈骗。④道德的自我谴责感弱。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一些利益,不是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有些犯罪人实施诈骗犯罪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他们认为犯罪行为没有针对个人,因而没有愧疚感。

(二)情绪特征

和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和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相比,诈骗犯罪人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表现,即使在欺骗被害人的过程中,他们因急于获取被害人的信任而有急躁的情绪或成功后有强烈的兴奋感,但大多能够做到不喜形于色,以免被受害者识破。因此,诈骗犯罪人往往具备较强的情绪表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有正当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个体基于贪婪的物质占有欲和自视过高的欺诈能力,从事各种类型的经济诈骗活动。这些个体由于自身原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看重他人的认同和社会评价,也追求主观幸福感,因此,在犯罪的过程中常常会患得患失,在情绪情感特征方面要更为复杂一些。

(三)性格特征

诈骗犯罪人的作案手法要求其在陌生人面前具有亲和力,因此,在性格特征上,他们往往具备外向、善于交际、为人热情等特点。此外,诈骗犯罪人明知自己装扮的身份和行为都是假的,却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行骗,有的甚至在一些社会名流聚集的社交场合,夸夸其谈,故作姿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www.xing528.com)

(四)行为特征

1.手段多样化、智能化程度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成为诈骗案件的潜在受害者,如通过手机短信收到虚假的中奖或领取礼品的信息。近年来,诈骗犯罪的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在网络诈骗中,出现了网络传销、网络交友、网络捐助等诈骗手段;在金融诈骗中,出现了贷款诈骗、保险诈骗、信用卡诈骗等手段;在传统的街头诈骗犯罪中,常见的诈骗手段有利用迷信看病消灾、兑换假外币、卖假金元宝、冒充熟人借钱等。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诈骗案件中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例如,诈骗者将取款机接上可记忆的外挂键盘,用来窃取用户的卡号和密码。

2.集团化犯罪。诈骗犯罪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普通的街头诈骗犯罪都是由多人配合协作来完成的。在经济诈骗案件中,自2009年以来,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迅速地发展蔓延,团伙犯罪甚至是跨境的有组织犯罪也日益增加。根据公安部的统计,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诈骗犯罪案件28 000多起,击破电信诈骗犯罪团伙10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00余名,追缴及冻结涉案资金8500余万元。从目前侦破的电信诈骗案件来看,很多电信诈骗团伙的主谋为台湾籍,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分处海峡两岸

3.作案持续时间长。诈骗犯罪人一旦有了初次诈骗行为,体验到犯罪带来的好处以及犯罪的低风险,就极有可能形成诈骗犯罪的惯性,从而使诈骗犯罪形成长期性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