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预测:分析与干预

犯罪心理预测:分析与干预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理论依据犯罪心理预测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依据犯罪心理的外部犯罪行为表现和先兆。在进行犯罪心理预测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外部征兆等因素来制定犯罪预防对策,以有效地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预测:分析与干预

(一)理论依据

犯罪心理预测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可知的。目前心理学犯罪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不断地探索和论证犯罪产生和犯罪的原因,再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地测算出这种因果联系的相关程度。这就为犯罪心理预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二是心理学依据。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心理的支配下发生的,犯罪心理结构是在不良的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犯罪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定原因也有一定规律。一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反映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失调和心理平衡的被破坏,而且这种失调和破坏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一个量变的过程,这种量变过程是伴随着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发生的。因此,可以依据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心理品质,特别是现在所处的和过去所处的环境变化、个体特征及其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和程度进行分析,对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二)事实依据

理论依据只是说明犯罪心理预测理论的可能性,而在犯罪心理预测的具体操作中,需要了解预测对象的成长史、目前现状及所处环境等相关信息,一般需要调查了解以下三个主要的事实依据:

1.个体成长史信息。按照相关心理理论,个体成长史信息可划分为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生活情况以及婚恋史、疾病史、继往重大事件和现在评价;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须明确家庭教养方式、性萌动体验及处理方式、退缩、回避、攻击行为。

(1)婴幼儿时期。围产期、出生时的情况,包括母亲身体状况、服药情况、是否顺产等。

(2)童年生活。身体发育、家庭事件、亲子关系等情况;走路说话的开始时间;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者攻击行为。

(3)少年期生活。青春期发育、亲子关系、学校、交友、性心理等。

(4)青年期。偶像就业、恋爱婚姻、社交等情况,如婚姻是否受到过挫折。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对它的评价。

2.个体目前状态信息。个体目前状态包括目前的精神、身体、社会工作社会交往状况。(www.xing528.com)

(1)精神状态,即知、情、意和人格。具体有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敏感);情绪、情感表现和特征(如经常委屈、哭泣、情绪较低、脾气暴躁、烦闷、感觉活着没意思);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工作效率;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有无躯体异常感觉(如觉得很累、浑身不舒服、头晕、头痛、睡眠差);近期体检报告;既往病史。

(3)社会功能状态。个体对待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态度,工作动机、考勤状态、工作学习效率等;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是否参加集体活动、夫妻关系是否紧张)。

(4)预测个体目前信息还包括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和个体性方面的表现等。

3.个体与环境的相关性信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对个体的相关性,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都是能够反映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相互关系的信息。具体有:

(1)依据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客观犯罪情境综合反映的规律。

(2)依据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的相关性。

(3)依据犯罪心理的外部犯罪行为表现和先兆。

(4)依据犯罪的模仿性与受暗示性等。

在进行犯罪心理预测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外部征兆等因素来制定犯罪预防对策,以有效地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