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预测资料收集方法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预测资料收集方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收集预测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最适用于经常接近被观察者的人。调查访问法是根据预测需要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从中了解预测对象的生活经历和现实表现的方法。通过对活动产品进行分析,会从中发现预测对象心理活动的线索。收集某个预测对象资料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其现实状况。(二)预测资料的收集内容1.收集犯罪人一般资料。

犯罪心理分析与干预:预测资料收集方法

(一)收集预测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最适用于经常接近被观察者的人。经常接近被观察者的人最易和他们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接触,有利于发现被观察者不加掩饰的心理痕迹。

谈话法中谈话者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诚恳,又要使对方感到善意,还要自然,使谈话气氛活跃。

调查访问法是根据预测需要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从中了解预测对象的生活经历和现实表现的方法。调查访问的对象是经过观察、谈心、产品分析等方式发现有犯罪征兆的人。

活动产品分析法是从被预测犯罪者活动的产品中,即在主观转化为客观的实物里面去寻找其心理痕迹。通过对活动产品进行分析,会从中发现预测对象心理活动的线索。

犯罪行为人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法来测量。司法实践中与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格特点有:抑郁、紧张、焦虑、怨恨;易受刺激;攻击性和冲动性高;缺乏社交或反社会倾向严重;敏感多疑、顽固偏执、独断专行、自私自利;对自己放纵宽宥、对他人警惕防范,对客观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不寻常偏爱甚至反社会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方法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集某个预测对象资料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其现实状况。因为预测对象的现在是由过去演变而来的,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把收集反映现实状况的资料作为中心,同时也要注意收集过去的资料和预示未来的资料。最能充分反应现实状况的资料是行为观察和活动产品分析。谈话和调查访问,既能得到过去的情况,也能了解现实的表现,还可以得到一些展望未来的信息。

预测者在采用各种方法收集预测对象的资料时,必须持客观、公正、诚实的科学态度,不存偏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固执己见、弄虚作假。

(二)预测资料的收集内容

1.收集犯罪人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出生地、出生日期;职业、收入、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宗教、民族、婚姻状况;现住址、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状况、联系方式。

(2)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生活方式和习惯;近期生活方式有无重大改变。

(3)婚姻家庭:一般婚姻状况,婚姻关系是否满意;婚姻中有无重大事件发生;家庭成员,对家庭各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原因。

(4)工作记录:对工作的态度、兴趣、满意程度;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何在。

(5)社会交往:社交网以及社交兴趣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与自己交往最多、最密切的人有几个;能给予犯罪人帮助的人和犯罪人帮助过的人有几个;举例说明社交中的相互影响;社交中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责任感;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

(6)娱乐活动:最令犯罪人感到愉快的活动;犯罪人对愉快情绪体验的描述是否恰当。(www.xing528.com)

(7)自我描述:描述自己长处、优点和缺点时的言词、表情、语言、语调是否夸张或缩小。

(8)犯罪人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对未来的看法。

(9)犯罪人谈及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

2.收集犯罪人个人成长史资料。

(1)婴幼儿期:是否顺产、母亲身体状况、服药状况。

(2)童年期:开始走路、说话的时间,有无重大特殊事件,身体状况,家庭是否和谐,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行为。

(3)少年期:有无挫折,最值得骄傲深感羞耻的事,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对待,有无严重疾病,有无不愉快事件,兴趣、游戏、同伴关系。

(4)青年期:最崇拜的人,爱情生活状况,最喜欢的书籍学习就业、婚姻是否有挫折,朋友状况。

(5)犯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3.收集犯罪人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1)精神状态(知、情、意、人格完整性及相对稳定性):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情绪、情感表现行为;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有无躯体异样感觉,犯罪人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学习、工作动机、考勤状态及社会交往状况。

(三)验证收集资料

对收集来的犯罪人资料的可靠性应予以验证,对不同提供者提供的资料,要认真做好鉴别,判断真实程度并给予附加说明。有些犯罪人因回避问题而说谎,有的亲友由于不甚了解实情而用自己的想象代替事实,这些都需要通过验证。验证的方法可以使用补充提问、使用问卷或心理测验的方法,相互印证不同来源的信息是否可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