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朗式罗生门故事与巧妙的悬念设置

伊朗式罗生门故事与巧妙的悬念设置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斯哈·法哈蒂在影片《关于伊丽》的叙事方面,不仅采用了罗生门式的结构方式,还通过大量的伏笔和暗示营造悬疑气氛。影片中,导演多次设置了伏笔和暗示,表明伊丽可能会发生意外。

伊朗式罗生门故事与巧妙的悬念设置

影片《关于伊丽》是阿斯哈·法哈蒂所有影片中最为独特和别具一格的一部。该片并没有反映阿斯哈·法哈蒂较为擅长的家庭伦理内容,而是以一次中产阶级家庭的旅行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罗生门式的充满悬念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几个家庭相约一同去海边度假旅行,他们邀请了刚从德国离异回国的阿赫曼以及幼儿园教师伊丽。故事以伊朗电影惯用的、纪实化的方式推进着。这几对年轻夫妻及他们的友人到达海边的别墅后,纷纷开始收拾屋子,安排住宿,然而,就在看似和谐、平静的表面下,其实隐藏着许多悬念和迷雾。在一次突发的意外中小男孩突然落水,正在打球的男人们纷纷下水寻找孩子,经过紧张的搜寻,孩子被救了上来,然而人们却发现伊丽不见了。人们纷纷下水开始寻找伊丽,当寻找了一夜未果之后,一同来的伙伴们开始猜测伊丽是不是不辞而别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伊丽同行的女伴们以及他们的丈夫都怀着不同的目的,掩饰着某些内容,这使得大家的行为和语言都产生了罗生门故事般的叙事效果。比如,在阿赫曼打电话给伊丽手机中的男人时,那个男人自称是伊丽的哥哥。而在阿赫曼和约伊丽出来的女伴赛琵蒂一起去接那个自称是伊丽哥哥的男人时,赛琵蒂却说那个男人是伊丽的未婚夫。另外,当大家都找不到伊丽的手机时,赛琵蒂的丈夫却在赛琵蒂的包里找到了伊丽的手机。这些叙事情节,使得影片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得影片中的人物设定充满了罗生门式的悬疑效果。尽管如此,影片《关于伊丽》最后还是给了观众一个肯定的答案,当警察通知一同出行的伙伴辨认尸体时,伊丽的未婚夫哭丧的表情已经告诉观众伊丽溺死于海水之中了。

阿斯哈·法哈蒂在影片《关于伊丽》的叙事方面,不仅采用了罗生门式的结构方式,还通过大量的伏笔和暗示营造悬疑气氛。影片中,导演多次设置了伏笔和暗示,表明伊丽可能会发生意外。比如,刚到海边的别墅,大家收拾完屋子,开心地唱歌、跳舞庆祝时,伊丽悄悄地走出去一个人打电话。而伊丽和母亲的通话内容也是别有一番意味,伊丽告诉母亲明天晚上会乘坐大巴车回来,并嘱咐母亲不要告诉别人她出城的消息。导演特意将电话内容呈现出来的目的,正是要增加影片的悬疑效果。另外,导演将戏剧冲突发生的地点设置在距离海边很近的、老旧的别墅中,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具有悬疑的效果,潮起潮落的大海以及不时在海边乱跑的孩子,所有这些叙事元素,都为影片营造了强烈的悬疑气氛。除此之外,影片的故事层面,伊丽曾要求第二天要回去,然而她的女伴们都劝她不要回去。这样的叙事段落和之前的电影内容互为呼应,都增加了影片的悬疑色彩。在影片中,当小男孩落水被救后,大家发现伊丽也有可能落水了,纷纷下水寻找伊丽,这时画面里出现的水下疑似女人腿的镜头,使得影片的叙事效果和悬疑气氛进一步加重,为影片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而在叙事层面,阿斯哈·法哈蒂经常在影片中抖包袱。比如,当警察询问和伊丽一起出行的人她的全名时,大家都回答不出来,于是想去找伊丽包里的证件,这时大家才发现伊丽的包不见了,这暗示着伊丽有可能自己不辞而别回家了。正当大家准备放下悬着的心时,邀请她过来的女伴告诉大家,为了留下伊丽和大家一起玩,她把伊丽的包藏起来了。由此,影片的叙事基调再一次变得充满悬疑色彩,影片的故事构架也更加复杂和丰富。影片最为出色的地方是,阿斯哈·法哈蒂将之前的铺陈和伏笔在后面的叙事结构中加以利用,以此来强调和加重影片的悬疑效果。比如,影片刚开始不久,伊丽曾给母亲打过电话并嘱咐她如果有人打电话问她,请不要告诉对方她出城去旅行了。正是因此,在后来伊丽失踪后,伙伴们打电话给她母亲询问她的情况时,她的母亲才会说假话。这样环环相扣的铺陈与设计,使得影片虽然以纪实化的风格拍摄完成,但故事层面却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

影片《关于伊丽》是阿斯哈·法哈蒂电影中最为特别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既没有像法哈蒂以往的影片那样展现家庭婚姻生活的困境,或者是反映伊朗社会的某种现实问题,它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悬疑片。尽管如此,该片浓郁的伊朗电影气质和不紧不慢的铺陈,依然使得影片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注释】

[1]贾恺:《重温“质朴”电影——以伊朗导演阿巴斯为例》,载《新世纪剧坛》,2012年第3期。(www.xing528.com)

[2]马云飞:《从〈一次别离〉到〈推销员〉:阿斯哈·法哈蒂内向化叙事艺术的承袭与转向》,载《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

[3]马云飞:《从〈一次别离〉到〈推销员〉:阿斯哈·法哈蒂内向化叙事艺术的承袭与转向》,载《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

[4]陈可唯:《生命钝痛 静水深流——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载《世界文化》,2012年第10期。

[5]陈可唯:《生命钝痛 静水深流——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载《世界文化》,2012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