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讲故事的艺术:设置悬念和节奏

讲故事的艺术:设置悬念和节奏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安排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就决定了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这是一个从有规律到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的过程,因为有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一)设置悬念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讲故事的艺术:设置悬念和节奏

电影是由不同的镜头段落组成的,镜头段落又是由无数镜头拼接在一起的,但是光有段落和镜头并不能组成电影。也就是说,单独的段落、单独的镜头是一个意思,当它们形成一个故事,自身就会被故事的最终含义所吞噬,又会变成另外一个意思了。如何安排电影的结构和节奏,就决定了我们讲故事的方式,这是一个从有规律到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的过程,因为有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但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满足观众的期待。任何画面的连续组接都会触发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影剪辑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而不是自娱自乐。

(一)设置悬念

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悬念,以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2]它包括设置悬念和解释悬念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否则悬而未决不能算是完整的故事,而且,故事的精彩往往在“释悬”的设置上,观众所有的期待也是在这一刻。

俗话说“人生如戏”“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文学、戏剧或影视创作中的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比如戏剧创作中的突变、发现与巧合的方法,就是用不同寻常的套路设置悬念和解释悬念。突变与发现往往是相互关联或同时出现的,而其中往往又不排除偶然情况,巧妙地糅合着合理、自然的巧合。突转,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比较极端,往往是朝着与剧情相反方向突然变化,比如大喜大悲的转变、顺境逆境的变化等。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发现就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事物的发现。比如在养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因为一次巧合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世之谜,从此整个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解开悬念往往还会采用拖延战术,吊起观众的胃口,又迟迟不满足其心理期待,当观众的好奇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揭开谜底,更能令人刻骨铭心。不过,要掌握拖延的度,不能太过拖沓。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在剧情的悬念设置之外,还可以通过画面形象和镜头组接设置悬念,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特写景别、背面拍摄、主观角度、蒙太奇技巧等都可以形成悬念。著名悬疑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就是设置悬念的高手,如果他要表现一个爆炸的场景,会把定时炸弹的特写镜头放在前面,这样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二)时间控制

影视时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特别是电影时间的结构安排给故事叙述提供丰富的线索。

1.倒叙

倒叙实际上就是一种颠倒蒙太奇的手法,微电影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用倒叙的手法可以直接从结尾开始说起,改变故事的排列方式。微电影《最后三分钟》就是用倒叙来展开故事的,将人生的经历颠倒过来,从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再到婴幼儿时期,用3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人物的一生:故事开篇是一位打扫卫生的老人,由于突发心脏病而摔倒在地,口袋里的水晶石滚落下来,老人握着水晶石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中年时期酗酒,妻子离家出走,青年时期恋爱参军,少年时期享受家庭的欢乐,父亲将水晶石递给他,婴幼儿时期母亲的慈祥与温柔,等等,这些场景和画面构成了他的一生,最后又回到生命的终点,老人在痛苦中去世了,这样的结构安排让人看后更加揪心,站在主人翁的视角,不禁会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观众看过之后也难免自省,当珍惜眼前,热爱生活。(www.xing528.com)

倒叙是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它对影片的故事情节能够进行高度的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更多导演希望观众感受到的情绪,在对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紧凑性上有很好的控制。

2.闪回与闪前

闪回是视听语言中对过往时间重新调用的一种描述,简单点说就是回到过去,将主人公的过往经历进行呈现或再次呈现;闪前就是呈现未来的世界,由于在影像序列中时间是可以控制的,闪回与闪前都是对时间实现控制的具体手段,都是对影片结构重构的主要手段,都体现了导演或创作者在影片创作时的主观构思。

3.拉伸与压缩

时间在电影里是个变量,电影中的时间与现实中的时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电影中的时间只是一种感觉,观影时观众会感觉时间变长或者感觉时间变短,镜头之间的组合可以造成时间拉伸或延长的效果,比如对人物某一动作不同角度进行呈现,将原本完成这一动作的时间叠加,使观众在这一时刻感觉时间很长,有点像我们文学里面所说的细节描写或者是刻画。

时间压缩也非常常见,导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戏剧冲突和服务故事主题的情节点,以提升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丰富观影者的主观感受。在电影里,几秒的时间可以浓缩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几年、几小时、几分钟的精华,它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镜头的快放来实现,或者直接利用转场字幕提示。

(三)速度感

有些电影看上去很沉闷,观众看完了之后可能感觉无聊,这可能就是影片的速度感出现了问题。我们有一个惯性思维:想要片子的节奏快,就用时间短的镜头,反之,想要节奏慢,就用长镜头。这虽然是对表现速度感的浅层次体会,但往往也会奏效。我们也可以通过镜头间的变化关系和对比来体现速度感。比如,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中坐着两个人,如果从车内拍摄,汽车行驶的速度保持一定的恒定速度,从画面上观众是不会感觉到速度的,如果此时加入追逐过来的其他车辆,又安排汽车不断转弯、变道,还穿插紧张的人物表情的特写镜头,这样一来,即便你坐在车里,也一样可以展现速度感,让人感觉节奏快,情节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