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罗生门与竹林中的故事

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罗生门与竹林中的故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他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罗生门》为例,故事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集》卷29《本朝恶行》第18篇《在罗城门楼上发现死人的盗贼》。经过芥川加工改编后的小说《罗生门》,则讲述了一个仆人沦为盗匪的故事。但芥川的小说《竹林中》则有意表现人心的曲折微妙和真相的难以把握,所以在讲述中将整桩事件以案情分析的形式展开,形式上成为一件案子调查采集的各方证词与说法的叠加。

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罗生门与竹林中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作为大正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其独特的创作才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获得极高评价。在创作初期,他常以心理的解释来写历史小说素材主要是从《今昔物语》中吸取的。芥川以历史题材写小说,显然不是出于再现历史的目的,而是将其作为表现自身主题并使之艺术化的手段,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他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小说《罗生门》为例,故事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短篇故事集《今昔物语集》卷29《本朝恶行》第18篇《在罗城门楼上发现死人的盗贼》。该故事总共500多字,主要记录了一件怪事:一个贼人从摄津国到京城作案,因为到达时时间尚早,天还没黑,为了不被人发现,就准备躲到罗城门楼上等待天黑,不料爬到城门楼上时,隔着窗棂看见一个老妪正在拔死人的头发。他就准备吓她一下。结果那老妪被吓得告饶,并解释说准备用死人头发做假发卖钱,那贼便把死人身上的衣服和老妪穿的衣服以及她拔下来的头发一把抢过去,下楼逃走了。故事本为描述“恶行”,出现的人物也必然为“恶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经过芥川加工改编后的小说《罗生门》,则讲述了一个仆人沦为盗匪的故事。

平安后期,因地震、狂风、大火、饥谨没完没了,日本一片凋敝萧条的景象,一个被扫地出门的仆人走投无路,登上停放无人认领的尸体的罗生门城楼避雨,却窥见一个白发老妪居然在拔一具女尸的头发,这使仆人对老妪产生强烈憎恨,以至于忘了刚才在城楼下自己也曾有过去做强盗的念头。仆人持刀上前责问,老妪坦白地说是为了拿去用作假发卖钱,并辩解说:“我不这样,也就只有等着饿死啦……我这样做全是出于无奈。”听完老妪的话,仆人的心中鼓起了勇气,他已不再为饿死、为盗的两难选择而烦恼。他凶狠地对老妪说道:“那我要剥去你的衣服,你不会怪我吧?要不这样,我也会饿死的呀!”说着他扯下了老妪的衣物,一脚把她踢到死骸堆中,然后便消失在陡梯下面的夜雾中。芥川重写的《罗生门》以绘画式的手法鲜明地将《今昔物语集》中的这则恶行轶事与善恶的主题挂钩,除留下历史故事的外壳外,小说意在捕捉古人与近代人之间在人性上的相通之处,涵盖了一个揭露人性本质的深层主题——即人在极端条件逼迫下,为了生存会做出极端利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需要说明的是,在小说《罗生门》里的老妪拔死人头发的故事情节中,小说还增加了一段老太婆讲述那个女人将死蛇切开晒干当鱼干出售为自己行为辩护的情节。在这段内容里,芥川龙之介引用了《今昔物语集》卷31《本朝杂事》第31篇《在东宫侍卫班房门前卖鱼的老妪》这则故事。整个故事中“女人做的缺德事”“老太婆拔死人头发”“剥下老妪的衣服”,都是在生存受到威胁的状况下做出的有违伦理道德的事,只不过在芥川的笔下,读起来不再轻松,极端利己主义的丑陋与最终的报应思想都凸显出芥川颇为沉重的社会思考倾向。(www.xing528.com)

芥川龙之介1922年发表的小说《竹林中》同样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卷29第23篇《携妻同赴丹波国的丈夫在大江山被绑》,但原作只是单纯的强盗故事:京城某位男子偕同妻子在往丹波国去的路上遇到一个挎着宝刀、十分强悍的年轻汉子。因为禁不住诱惑,男子用自己手中的弓箭换了那口宝刀,结果却在途中被那汉子用弓箭胁迫被绑,汉子轻薄了女子后骑着马带着武器扬长而去。在故事的结尾处,女子表达了对丈夫的失望:“你也太粗心大意了,这样下去,以后我可怎样指靠你!”文末作者也归纳了故事的主旨:“男子真是太不中用了,竟在深山之中,把弓箭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可算是愚蠢至极。”《今昔物语集》习惯运用写生式的笔法进行叙述,行文简洁明了,是非曲直清楚,心理也并不复杂。但芥川的小说《竹林中》则有意表现人心的曲折微妙和真相的难以把握,所以在讲述中将整桩事件以案情分析的形式展开,形式上成为一件案子调查采集的各方证词与说法的叠加。小说共分为七部分,分别是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媪回答检非违使的话,加上多襄丸的供词、女人在清水寺的忏悔,以及亡灵借巫婆之口说出的话。同一个事实,因为人们的关心程度、角度、目的和情感的不同,七人的讲述各不相同,各方的证词在某些地方重合却又有很大矛盾,但又似乎都能自圆其说。小说里弥漫着压抑、彷徨、不确定的气氛,实际上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的迷茫,也表现出作者怀疑主义的人生观。

作为从大正到昭和初年作家的代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始终都在探讨人性问题,并借此来发表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自我告白。他探讨人生,挖掘人性,结果总是看到现实的丑恶,生活的无奈,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深为痛苦。他的作品使人感到生活在道德和艺术夹缝中的知识分子的苦恼,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恐惧。正是他的这种努力尝试,代表了日本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