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小说-影像的他者,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关于小说-影像的他者,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短篇小说《招魂节一景》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引起文坛注目。最著名的早期作品《伊豆的舞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这一类作品还包括后来的《花的圆舞曲》、《雪国》、《古都》等,这些小说风格清新、笔法自然、语言朴素,形成了川端康成小说中最为清净的一片天地。小说《伊豆的舞女》分两部分连载于大正十五年1月号和2月号的新感觉派刊物《文艺时代》上,1927年3月收入同名短篇小说集出版发行。

关于小说-影像的他者,东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欣赏

日本文学川端康成的创作在继承日本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的文体、写作内容始终贯穿着日本式的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跟他童年时期的不幸和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双亲的不幸亡故无疑影响了他的人生;同时,孤独寂寞的童年生活使川端康成形成了多愁善感而又固执的性格。在像《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这一类作品中,川端康成以回忆的方式描写了那一时期孤寂的生活情景。1920年9月,川端康成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在这里川端康成丰富了对生活和文学的理解,这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1921年,短篇小说招魂节一景》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引起文坛注目。此后,川端康成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小说、评论以及译文,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大学毕业的时候,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人创办了刊物《文艺时代》。“我们的任务就是革新文坛的文艺,进而从根本上革新人生的艺术及艺术观。”“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觉,则没有新的表现。”这一段发刊词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这一时期,川端康成的作品以描写少年时代的不幸身世和初恋遭遇为主。如《油》(1921)、《参加葬礼的名人》、《十六岁的日记》(1925)、《致父母的信》(1932)等,由于写的是作者幼年少年时的经历体验,所以描写细腻,真实感人,形成了他那种难以遏制的悲凉和寂寞情调。最著名的早期作品《伊豆的舞女》(1926)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这一类作品还包括后来的《花的圆舞曲》(1936)、《雪国》(1934—1947)、《古都》(1961—1962)等,这些小说风格清新、笔法自然、语言朴素,形成了川端康成小说中最为清净的一片天地。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借助主人公“我”,一个20岁的高等学校学生在伊豆汤岛旅行时与舞女薰子邂逅,两人之间产生了朦胧的爱慕之情,一直到最后“我”与薰子的离别过程,来表达心中的悲哀和青春的忧郁。这篇隐藏着青春的欢乐和哀愁的文学作品由七章组成,以旅途中的修善寺、汤岛、汤野、下田为舞台,以南伊豆岛美丽的风光为背景,根据作者自己在东京一高二年级19岁时到伊豆旅行的经历,以回忆和写生的手法描写了“我”邂逅和结识舞女薰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淡淡的感伤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纯美真情,洋溢着一种精神之美。小说《伊豆的舞女》分两部分连载于大正十五年(1926)1月号和2月号的新感觉派刊物《文艺时代》上,1927年3月收入同名短篇小说集出版发行。

应该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青春时代孤独彷徨的产物。“我都20了,由于孤儿脾气,变得性情乖僻。自家一再苛责反省,弄得苦闷不堪,抑郁不舒,所以才来伊豆旅行。”伊豆的风光使人心旷神怡,这之后“我”又见到了舞女,舞女身上那种没有沾染一点杂质的纯净,让“我”感到自然美和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偏见的美。文章叙述的虽然是一件件小事,但却以清澈的抒情笔调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淡淡纯真的情感,也让“我”从作为孤儿以来的沉重的精神负担中解放出来。另外,在行文中,川端康成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把羁旅之地作为作品的背景,又排除它的具象,在抽象的美和心理世界中遨游——也逐渐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按照川端康成的说法,《伊豆的舞女》有些意味不明的地方,比如景色描写就一点没有。实际上,在《伊豆的舞女》的开头部分,川端康成笔下的天城山山峦重叠、密林冲天、山路崎岖,秋意美景已经让人心醉,再加上那突如其来的骤雨,一下子就将读者拉进了风物诗中。“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这部小说中新鲜的、日本式的纯洁感情,加上其中的某种哀愁感,以及作品中一些可以清楚看到的神秘的预感、丰富的想象,这三个方面成为形成川端康成个性的因素。尽管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成员,但却很少用到新感觉派的表现手法,所以他的创作往往被评价为更偏向于传统的作风,更富于抒情色彩并隐藏着虚无主义思想。

从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的创作表现都极为简练,他仿佛一位高超的能乐演员,仅仅依靠那假面的“明暗”,就刻画出那个时代人们微妙的心理和感情上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