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岛原藩藩主松仓胜家遭处决,幕府决定锁国

岛原藩藩主松仓胜家遭处决,幕府决定锁国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4日,岛原藩藩主松仓胜家被幕府剥夺了所有领地,暂行关押。5月,松仓胜家被送往江户接受审讯,最终被以滥施暴政为名,判处了死刑。7月19日,胜家被押赴刑场,终年41岁。在松仓胜家尚且还在森家抱木桶的时候,幕府就已经照会了葡萄牙商会,宣布两国断交。所以幕府决定锁国。锁国,形象地说,就是把国家给锁起来,即关闭过门,断绝于外界的接触。

岛原藩藩主松仓胜家遭处决,幕府决定锁国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都没有做完,比如战后处理。

对于这场动乱的性质,尽管幕府早已有过定论:乃系天主教余孽所发动的意在推翻幕府的武装反乱。但与此同时,大伙的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切支丹们在背后搞阴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被压迫得太惨,以至于不得不铤而走险,踏上了不归之路。

所以,把农民们逼上绝路的某位诸侯,也势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4月4日,岛原藩藩主松仓胜家被幕府剥夺了所有领地,暂行关押。

关押的地点是在美作国津山藩藩主森长继家,也就是今天的冈山县的津山市。

森长继是森兰丸的弟弟森忠政的外孙,跟松仓胜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只是当时的习惯而已——把被处分但还没判决的大人物寄押在幕府比较信任的诸侯或是重臣的家里。

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往来,松仓胜家是头一回造访森家,这前面已经说过了。

由于考虑到松仓胜家怎么着也曾是一介诸侯,所以森长继算是格外优待了一回,给他准备了一间上好的屋子,还配了个小院。在那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木桶,也不知道是放什么的,只是搬着麻烦,也就搁那儿了。

话说某天清晨,松仓胜家吃过早饭,便在院子里乱溜达,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那个木桶跟前,出于好奇,他探头往里面瞄了一眼,结果当场就吓尿了。

因为里面居然码着一堆尸块,有手,有脚,还有其他部位。

这位昔日谈笑间看农民蓑衣飞舞的松仓大人,此时只是坐在地上大喊大叫,屁股下面湿了一片。

闻讯而来的看守连忙把松仓胜家扶回了屋子,再把木桶和木桶里的尸块通通拿了出去,交给了森长继,森长继一听自己家里发生碎尸案了,自然是大为震惊,连忙下令组织人手彻查,看看是谁干的好事。

可不管怎么查,这案子都没有一丝半毫的头绪,唯一被调查人员确定的,就是那些断手极为粗糙,长着老茧,同时还裹着粗布的衣服,所以应该是农民身上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已然是超出历史范畴了,你要再润润色绝对能当鬼故事拿出去吓你女朋友。但这也却是真真切切地被记载在史书上的事情。

5月,松仓胜家被送往江户接受审讯,最终被以滥施暴政为名,判处了死刑。

具体死法是斩首。

这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一般诸侯被判死刑,为了考虑保全武士的尊严,通常都是切腹自尽,开刀问斩的例子,只有他松仓胜家一人,由此可见,这哥们儿确实是罪大恶极,或者说是天怒人怨。

7月19日,胜家被押赴刑场,终年41岁。

同时被问罪的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二弟重利,被命自尽;三弟三弥,因为尚且年幼,所以留了一条性命,但诸侯或是有俸禄的武士自然是当不成了,被赶上了街头,成了落魄的浪人。

此外,唐津藩的那位寺泽坚高,虽然没什么太大的罪过,但依然被问了一个过失,判处没收领地,幽禁于江户的海禅寺中。

正保四年(1647),因领地被剥夺而神情恍惚的他,自尽于寺庙中,年38岁。

杀完人之后,幕府便开始整顿起了法律和领地。

宽永十五年(1638)五月,幕府修改了《武家诸法度》,明文规定领地之内的小事,比如抓贼捕盗,巡逻治安之类的,必须等幕府的命令才允许跨境用兵,可若是碰到像这一回岛原之乱的事情,则无须请示幕府,诸大名有权直接联合作战,不必拘泥于国界。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幕府还是留了一手,那就是从此之后严禁任何藩国建造大型的军用船只,不过商船的尺寸并无禁止。

之后,幕府向这次动乱的重灾区之一天草派遣了直辖代官,此人名叫铃木重成。

铃木重成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他是三河出身,有个哥哥,叫正三,是曹洞宗僧侣。此次也随兄弟赴任,来到了天草。

这就表明,对于天草,幕府采取的首要政策,仍是清除天主教,只不过这一回不再奉行铁锤榔头的高压手段了,而是打算用宗教来取代宗教的软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却说那位正三师父在抵达天草之后,没几天就写了一本书,叫《破吉利支丹》,内容是讲述了天主教中的各种误国误民的例子,以此来教化百姓,好让他们皈依佛祖。

不管这方法怎样,至少肯定比跳蓑衣舞要来得进步许多。

此外,在幕府的许可下,铃木兄弟大力扶持天草境内的庙宇寺社,不仅给和尚优厚的待遇,甚至连虔诚信佛的普通百姓也有相当的好处,比如能免去些许年租等等,如此实在的一招可谓是效果显著,它使得大批群众几乎在瞬间就抛弃了自己曾经信仰过的上帝,投身到了佛祖的怀抱之中。

不过光有这些显然还不够,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时天草四郎率军渡海,几乎把天草给搬空了,而那些跟着四郎走的农民,基本上又全部战死在了原城,所以战后的天草,仍是空地一片,连耕田的人都找不到几个,有的村子甚至是全灭,一个活人都没有,所以,自然就需要靠移民来补充人口。

宽永十九年(1642),幕府对全国诸藩下达命令,要求各藩交纳人口,用于移民天草,交纳的标准理论上是根据石高,每一万石就交一户,也就是说以仙台六十二万石为例的话,那么伊达家就必须要给62户移民。

但实际上这个标准是被打了很大的折扣,比如七十七万石的萨摩岛津家,只给了30户,总计155人外加农耕马匹49匹,其余藩也差不多,因为当时日本人口稀少,劳动力就是财富,所以自然是能少给就少给了。

因为此次的全国大移民,使得天草这地方焕然一新,几乎成了一个云集天下精华的大都会,全日本各地的特产以及先进的技术都被输入了那里,并且成功地变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今天的天草南部,农民们仍有食用只有濑户内海东部一个叫小豆岛才特有的一种豆腐的习惯,这便是源于当年小豆岛的移民从自己家乡带过来的特产和生产方法。

岛原之乱战后处理国内篇,到此便算是完了,接下来,是国外。

动乱的原因是天主教,把天主教带进日本的是洋人,只杀大名不整洋鬼子,这怎么着也是说不过去的。

在松仓胜家尚且还在森家抱木桶的时候,幕府就已经照会了葡萄牙商会,宣布两国断交。

理由是葡萄牙人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日本宣传天主教,并且还找到了他们和岛原藩地下教会有过往来的证据。

和葡国断交之后,幕府似乎是意犹未尽,毕竟信天主教的西洋国又不止他们一家,罗马教廷真要接着玩革命输出,那大可以找别的国家继续划着船过来送十字架,为了防止春风吹又生,便必然得斩草还除根。

所以幕府决定锁国。

锁国,形象地说,就是把国家给锁起来,即关闭过门,断绝于外界的接触。

其实这事儿在日本早已有之,早在元和二年(1616)的八月,幕府就下发命令,要求葡萄牙等天主教国家的商船仅限于停靠在平户和长崎这两个港口,其余的地方一律不准去,同时还发下红头文件,要求诸藩做到“禁止外国商船与商人在领地内互通有无”,也就是严禁外商。

这一般被认为是日本锁国政策的开端。(www.xing528.com)

而在此之后,尽管幕府对天主教的镇压愈发强硬,但考虑到贸易毕竟能赚钱,所以对于天主教国家商船的往来,还是持了一种默认的态度,不过也颁布了不少禁令,比如禁止日本本国商人出洋,禁止雇佣天主教国家的国民做航海士,同时,日本人和天主教国家的国民之间的私人接触,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宽永七年(1630),在限制贸易的基础上,幕府又出台了针对西洋文化输入的《禁书令》。

不过这玩意儿说是禁书,其实讲到底只针对一个人,那个人的名字叫利玛窦

说起利玛窦,我想上海人应该比较熟悉,因为他有一个弟子,叫徐光启,混迹于今天著名的徐家汇商业圈一带,死了之后还埋在那地方,现在墓区变成了一个公园,名叫光启公园,小时候我还去过好几次来着。

话说那位徐光启,跟着利玛窦学习了很多西洋科学,同时也翻译了不少西洋著作——把洋文翻译成汉语,于是这就出问题了。

在那个年代,日本的知识分子大多通汉学,识汉字,狠一点的还能作汉诗,所以徐光启翻译的那些个西洋作品,很多都流传到了日本,并被日本人广为阅读并且传播。

在幕府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因为无论利玛窦还是徐光启,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所以在《禁书令》里,专门有明文解释: “欧罗巴人利玛窦等之作品三十二种之书,并邪宗门教化之书。”

意思就是说利玛窦徐光启他们弄的那些书刊,共计32种,都是邪教文化,该禁。

虽然在那32种书籍里,包括了不少跟天主教没一毛钱关系的书,比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仅限于书名)的《几何原本》。

宽永十年(1633),幕府的对外政策被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年2月28日,幕府规定,除了自己直接签字认同过的商船之外,其余船只一律不准渡海出国,违令者一律按偷渡处理,而偷渡者的下场清一色是斩首,此外,在外海居住的日本人,也一律不许回国,偷偷回国的,也算偷渡,下场也是斩首。而从这一年往前推,近五年内自海外归国的,以及有海外关系的日本人,都要接受调查,并且发誓,以后一辈子都留在日本,绝不出国,不肯发誓的,处刑。

两年后(1635),幕府不再签字放任何商船出国,也就是说,一切日本船只一切日本人,都不允许踏出国门一步。

换句话讲,其实早在岛原之乱之前,日本就基本上是已经处在了一个锁国的状态之中,现在幕府决定的所谓“锁国”,不过是画龙点睛,在一幅画上添个最后一笔罢了。

宽永十八年(1641),幕府下令,中断和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往来——除了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荷兰。

中国没什么好说的,多年来一衣带水的自家兄弟,虽然打打闹闹的事儿也不少,可终究是兄弟,关门不挡自家人,接着通商也很正常。

而荷兰,则是之前就说好了的事儿——之前松平信纲在求他们对原城开炮的那会儿,曾经提过给好处的,而那好处就是让荷兰成为这世上唯一一个拥有和日本做生意资格的西洋国家。

这话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可以搞垄断独占似的,所以荷兰人听了特别高兴,拿炮轰原城轰得特别卖力,仿佛那炮弹都不用花钱买一般。

然而,到了后来,他们才明白,这好处根本就没那么容易得,至少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一回事儿。

荷兰确实是唯一能够跟日本发生贸易往来的西洋国家,这个没错。可这个贸易往来,仅限于一个地方——长崎,原先西洋人云集的平户,现在一律不再允许外国人住了。

而且即便是在长崎,也不是让你荷兰人随便住的,幕府在海上弄出了个人造岛屿,取名出岛,然后定下规矩:所有荷兰人的所有行动,仅限于在这个岛上,不许踏出一步,而日本人也不许进去一步(除非官方奉命),不然一律死刑。

同时,出岛之中,禁止一切西洋宗教的仪式,违者杀无赦。

所谓的贸易往来,就是日本人把日本的货物送到出岛外,由负责贸易的官员送入出岛,卖给荷兰人,同时再把荷兰人带到出岛的西洋玩意儿带出来,卖给日本商人,然后两边抽税。

这就是著名的“锁国令”。

我相信诸位其实应该都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学过,而在我们的那部喜感十足的历史教科书里,对于此事的评价显然是负面的,认为它阻断了日本接触世界,是有害而无利的,唯一还值得略微称道的,是留下了长崎这一窗口,比起老大哥中国的那种片板不许下海式的铁板锁国,要来得强一点。

真的是这样么?锁国真的只为日本带来了坏处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没错,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反推假设:如果幕府没有闭关锁国,那么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首先,天主教是肯定会屡禁不绝的。

只要国门敞开一天,这玩意儿就会流进日本一天,即便幕府在国内范围搞禁教,也一定会有人偷偷地去接触传播,到了那个时候,像岛原之乱的事情也必然会接二连三地此起彼伏,要再来几个十几个切支丹大名,那就更完蛋了。

这还仅仅只是宗教方面。

其次,是经济方面。

国门一开,国际贸易也就开了,诸侯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跟外国通商,说白了,就是能自由发财了。

诸侯们发财了对幕府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可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藩国一旦有钱,那么下一步兴许就是扩张军备,扩张了军备之后,那多半是跟幕府一较高低了。

想想吧,三百个藩国里哪怕有百分之十,也就是三十个藩国若是发了财扩了军开始跟幕府较劲,那么幕府则是百分之百会变得岌岌可危了。

最后要说的,是文化方面。

所谓的日本文化,虽说看起来是融合了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全世界各国文化的一个结晶体,但实际上它的本质是独立的,它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以各种自认为有益的外来文化,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大致类似于上海的海派文化。

而日本的本土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是在江户时代。也就是说,锁国令的存在,等于是给了日本一个空间,一个让本土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扰,得以独立发展成形的空间。如果国门敞开,任由各种西洋思想文化横流,不是说不好,但很显然,日本文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幕府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开了国门任由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精神的冲击,那么日本绝非会是今天的日本。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一个没有独立文化,没有凝聚力,甚至连统一都无法完成的破落国家。

其实这点日本人自己也很明白,所以在光荣公司出品的太阁立志传系列游戏中,如果当玩家未能在规定的年限里完成游戏,或者是游戏过程进行得太差,那么将会出现一个最坏的结局——国门敞开的日本受到了来自各方势力的渗透,变得四分五裂,然后GAMEOVER。

当然,游戏毕竟是游戏,只是做个余兴参考,并不是要你去当真。

而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锁国令这一政策,至少在当时,是非常英明的。

注意,是当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