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突破的新途径:第一章 研究价值与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突破的新途径:第一章 研究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PLE研究的薄弱点是整体框架的缺失,其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停留在理念、概念和技术支持的层面上,现实的、典型的、成熟的、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PLE成果还不多见。

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突破的新途径:第一章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语文学科地位提升”的话题,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把高考评价的变革转移为应试策略的调整,违背了综合评价改革的初衷。在此背景下,急需一些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出发,围绕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回应教学新形势新要求的真实研究。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心理、生理、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趋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理智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以及原有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基于语文复杂的学科特性,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上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诊断和突破自己的“学习障碍点”,难以在语文学习能力和效果上有明显提升。因此,帮助高中生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影响自己语文学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学习障碍点,实现突破,以回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刻意图,达到时代对未来人才语文素养的要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学习障碍”概念最早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于1963年提出。“学习障碍”不同于“智力障碍”,特指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方面的学习能力缺损,其突破方式是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影响学习能力的基本心理过程与机体过程的干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学习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因素的探讨,而涉及学科思维、学习策略、认知风格、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则以引用国外的成果居多,这与高中学段中文学习的实际距离较远。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的蓬勃兴起,“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正式学习与泛在学习相结合”等教学新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维。站在语文学科角度,“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天然属性,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在课堂40分钟内就能完成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绝对不能靠课堂灌输和题海战术。本课题试图借助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聚焦高中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诊断并突破个人学习障碍点,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持。(www.xing528.com)

1979年,于光远先生提出“三体论”,认为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环境则是两者共同的客体,由此引发了“主体说”的大讨论。顾明远教授的“学生双体”说,王策三教授的“主导主体”论,为进一步厘清三者关系奠定了基础。时代的发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兴未艾也正改变着一代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环境”对人的教育意义,已经突破了“实体学习场所”与“隐性教育手段”的传统意义,其服务教育教学的客体地位也悄然发生了转变。教师、学生、环境“三体”的关系已经从“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演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学习环境开展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环境”研究经历了由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实体环境到网络虚拟环境的转变。在社会性软件的流行及非正式学习、数字化学习、实践社群等理念的催化下,“学习环境”的研究重心又开始由“虚拟学习环境(VLE)”向“个人学习环境(PLE)”转移(关中客,2005)。据加拿大教育技术专家Stephen Downes的描述:“PLE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在PLE中,学习者不仅在主动寻找自己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在创造资源、分享资源。目前PLE研究的薄弱点是整体框架的缺失,其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停留在理念、概念和技术支持的层面上,现实的、典型的、成熟的、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PLE成果还不多见。本课题试图站在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积极建构基于学生语文学习障碍点突破的“个人学习环境”,使之成为一种能帮助学习者个体设计、实施、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有效学习寻求新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