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产业功能及其重要性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产业功能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俗的产业功能是指借助科技与传媒等手段,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造、利用,使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上述民俗的五种功能,只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但它绝不是民俗的全部功能。

盐城县域民俗文化产业功能及其重要性

民俗的产业功能是指借助科技与传媒等手段,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创造、利用,使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被用于产业化开发,最初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无论是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是美味可口的民俗食品,大量的民俗产品都早已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状态而面向市场生产,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大多数已经进入借助机器甚至电子信息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阶段。对于物象形态的民俗产品开发,可以简单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原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大多面向本地民众,采用当地较为普遍的原料,使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产量相对有限。而次生形态的民俗产品,则主要面向外地游客或大批量销往外地,采用的原料更为多元,使用机械化生产,产量巨大。

民俗不仅有物质形态的呈现,往往还有相伴而生的口头叙事与行为展演。口头叙事不断融合动作、音乐、图像等其他表现形式,发展成为戏曲等艺术形式,原有的简单故事情节也不断添枝加叶演变成复杂的曲目。在多媒体时代,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则又发展出影视动漫网游等形式。从田间地头的自在讲述,到专业艺人的传神表演,再到当代综合团队的合力生产,民间文学的这一发展过程,其实也是造成产业化的一种路径。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叙事主体由一人发展为多人,由业余转变为专业;叙事内容由简单渐趋庞杂,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更加多元;叙事方式由单一渐趋复合,从简单的口述到有乐器伴奏,从简单的舞台到声光电综合呈现的现代化剧场;叙事目的由休闲的自娱自乐转变为经济目的演出。所以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的自在讲述归为原生形态,而后来据此发展出的戏曲、影视等形式则可归为次生形态。

民俗文化的另一呈现方式,便是仪式行为。仪式不仅是民俗文化在行为动作上的综合体现,也是构建认同、传承民俗的重要方式。于是,仪式集中呈现的节日便催生出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另一重要途径——举办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不仅可以作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寓教于乐,使民众在亲身感受节庆文化的同时,获得娱乐与学习的双重收获。在节庆产业化过程中,既有恢复传统节日庙会的形式,也有重新建构新的节庆会展项目,以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前者在信仰背景下有着重要的仪式基础,可以归入原生形态;而后者往往是提取某一象征元素的再造,可以归入次生形态。

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民俗文化的物象层面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成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民众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www.xing528.com)

上述民俗的五种功能,只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但它绝不是民俗的全部功能。应该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文化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俗事象必然也是千姿百态的。

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民俗也因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因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尽管这种消亡有时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因此,对各种民俗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始终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释】

[1][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