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丝闹市童心竞放映—一个戏迷的故事

银丝闹市童心竞放映—一个戏迷的故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川剧重新回到了文化舞台,又掀起了振兴川剧的新浪潮,人们又能欣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川剧了。闲暇时日增多,经济也较为宽裕后,我对川剧的痴迷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特地购置一部相机,在观赏川剧时,摄下了众多精彩的照片。如此一来,我对川剧的兴趣更大了,成了川剧“追星族”。除自己欣赏外,还为戏迷和爱好者刻录光碟,以达到宣传川剧的目的。我还为该报写了十余篇短小的文章,报道川剧活动。

银丝闹市童心竞放映—一个戏迷的故事

潘承礼

我叫潘承礼,祖籍合川官渡,父亲早年流落异乡。1937年2月,我出生在嘉陵江畔的水土镇,父亲靠做点小生意维持一家生计,家境贫困。父亲沉迷于川剧,在赶场和逢庙会时,常有戏班子演出或玩友打围鼓,他几乎从不缺席,而且带上我,当然我只是去看稀奇凑热闹而已。随着年龄增长,耳濡目染,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川剧,青年时期把川剧当成主要的精神寄托。后来我当上了船工,每当船靠码头我就上岸去找川剧看,听打玩友,虽然有时也哼几句唱段,但确实不会唱也不会打。川剧那节奏鲜明的锣鼓,优美的唱腔,诙谐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说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痴如醉。

不久,“文化大革命”来临,川剧和其他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遭到批判、扼杀,只得从古典文化传承的艺术舞台上消失了。那些日子里我们无戏可看,只能从四面八方搜寻些川剧剧本来翻阅,那时找到一些过时的演出说明书,也会爱不释手地从头至尾反复观看。

改革开放后,川剧重新回到了文化舞台,又掀起了振兴川剧的新浪潮,人们又能欣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川剧了。我退休后,一次李奎光先生邀我去看他们在朝天门的演出。他们在表演长江、嘉陵江纤夫的拉船号子时,某些地方不符合船工本来姿势,为此我在他们后台做了拉船示范,脚怎么走,肩如何向前倾,川剧演员反复学着我拉纤的动作,我也非常高兴,还当了一回拉船表演的“艺术指导”哩!

闲暇时日增多,经济也较为宽裕后,我对川剧的痴迷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特地购置一部相机,在观赏川剧时,摄下了众多精彩的照片。那美丽壮观的场景、演员优美的舞蹈程式,一个个高难度的绝技、过硬的功夫真令人拍案叫绝,所拍照片有了五六千张。我选了几张剧照参加区摄影展览,获得了奖励。为此,曾祥明老师特地撰文介绍我对川剧痴迷的情况,并刊登在《重庆晚报》和《川剧与观众》上,并赋诗与我:“戏迷潘承礼,摄影尤擅长;氍毹留真影,友朋遍八方。”另一位川剧爱好者朱延华女士也赋诗赠我:“西南名伶尽结缘,环绕梨花桂冠。前世辛劳灌园叟,今生殷勤醉花仙。拍照万千终不倦,蜡炬燃尽如饴甘。功德一桩神明鉴,佛祖喜赐灵芝还。”四川美术学院易本奎教授也赋诗:“潘君雅号非寻常,搜好撷珍粉墨场。巨匠名优多气质,稚伶新秀亦风光。虽非铁杆追星族,信是梨园摄影狂。彩照三千愿未足,神州国粹正弘扬。”还有李忠华、李义时、周从信、杨康君等先生撰文发表在《川剧与观众》报上,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www.xing528.com)

有一次重庆电视台记者采访我,我就说川剧如同我的命,不知何时竟在电视上播放出来了。我儿子的同学看到后对我说:“潘叔叔你对川剧的执着和热爱太感人了,川剧就是你的命。”如此一来,我对川剧的兴趣更大了,成了川剧“追星族”。

我一有机会就要请演艺界的名人签名、合影以资纪念。二十年来,我已经拥有四百多张与演艺界名人的合影,空闲时间浏览这些照片,感到此生真乃无怨无悔,活得既充实又浪漫,既愉悦又自在。我把所有的照片汇编成两本画册,即《川剧戏友你我他》和《川剧的魅力与风采》。窦瑞华副市长为我题写书名,曾祥明先生为我作序,杨荣宇先生为我撰跋。

其外,我还搜集了川剧光碟四百多盘。除自己欣赏外,还为戏迷和爱好者刻录光碟,以达到宣传川剧的目的。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川剧艺术研究院主编的《川剧与观众》报,我更是情有独钟,从创刊至今,从未脱刊一份,年年订阅,每期细细品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川剧欣赏水平,也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我还为该报写了十余篇短小的文章,报道川剧活动。

从2003年开始,我自愿担任了该报在重庆的义务发行员,如今已发放该报百份左右,每月将新到的小报送到戏友手上,为戏友服务,为报刊义务宣传,越是繁忙越是快乐。广大的戏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经大家推举,我这个老戏迷已是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戏友协会渝北分会副会长,南岸区戏曲协会理事,重庆川剧“不了情”戏友会会员,也是重庆市民俗摄影协会理事。这些工作虽然没有工资、报酬,但是我能为广大戏友服务、跑腿,从中我得到了人生最难得到的欣慰和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