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典籍史:荔枝谱的历史与重要价值

中国饮食典籍史:荔枝谱的历史与重要价值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荔枝谱》,北宋蔡襄撰。第一篇主要介绍荔枝在中国的分布及人们食用荔枝的历史。《荔枝谱》拓本第二篇介绍了兴化郡的荔枝优良品种“陈紫”。《荔枝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关荔枝的专著,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荔枝的种植、加工技术,对考察宋代经济作物的商品化、区域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荔枝谱》成书后,蔡襄曾手写刻之。《四库全书总目》称“今尚有石本传于世”。

中国饮食典籍史:荔枝谱的历史与重要价值

《荔枝谱》,北宋蔡襄撰。蔡襄,《茶录》部分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此书专为闽中荔枝而作,撰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全书共一卷,分为七篇,无篇名,仅以“第一”“第二”等标之。

第一篇主要介绍荔枝在中国的分布及人们食用荔枝的历史。就荔枝的分布而言,由于荔枝属于热带水果,它在中国仅分布于福建、广东及四川三地。三地之中,以福建的荔枝质量最佳,“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而福建的荔枝仅产于福州、泉州、漳州和兴化军四地,其中,“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就荔枝的食用而言,中原王朝最早接触到荔枝是在汉初,当时的南粤王尉佗将荔枝作为地方土特产上贡给汉朝天子汉唐时代,不少文人歌咏荔枝。

《荔枝谱》拓本

第二篇介绍了兴化郡的荔枝优良品种“陈紫”。这种荔枝,“其树晩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似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由于色、香、味俱佳,被作者列为天下第一。“陈紫”在当地名声亦重,“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氏欲采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直之多少也”。

第三篇介绍了福州荔枝的种植与销售。福州荔枝种植最多,“延施、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当州署之北,郁为林麓”。荔枝采用预售制度,“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劵。若后丰寡,商人知之”。荔枝成熟后,加工运销海内外,“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

第四篇简单介绍了荔枝“食之有益于人”及荔枝树“坚理难老”的特征。(www.xing528.com)

第五篇介绍了荔枝树的种植、护养技术。如“初种畏寒,方五六年深冬覆之,以避霜霰”,“最忌麝香,或遇之,花实尽落”,“又破竹五七尺,摇之答答然,以逼蝙蝠之属”。

第六篇介绍了“红盐”、“白晒”、“蜜煎”等荔枝加工技术。其中,“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修贡与商人皆便之,然绝无正味”;“白晒者,正尔烈日干之,以核坚为止。畜之瓮中,密封百日,谓之出汗。去汗耐久,不然逾岁坏矣”;“蜜煎,剥生荔枝,笮去其浆,然后蜜煮之”。福州还出现了“晒”“煎”结合的加工技术,“(晒)及半干者为煎,色黄白而味美,可爱。其费荔枝减常岁十之六七”。

第七篇介绍了陈紫、江绿、方家红、小陈紫、宋公荔枝、蓝家红、周家红、何家红、法石、绿核、圆丁香、丁香、虎皮等32 个荔枝品种。除介绍荔枝树、果的性状外,也涉及有关故事传说,如“宋公荔枝”条称:“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或云陈紫种出宋氏,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兵过,欲斧薪之。王氏媪抱树号泣,求与树偕死。贼怜之,不伐。宋公,名诚。公者,老人之称。年余八十,子孙皆仕宦。”

《荔枝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关荔枝的专著,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荔枝的种植、加工技术,对考察宋代经济作物的商品化、区域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荔枝谱》成书后,蔡襄曾手写刻之。《四库全书总目》称“今尚有石本传于世”。[51]除拓本外,此书的版本还有《端明》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