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牙遗意》菜谱及饮馔品种的历史价值

《易牙遗意》菜谱及饮馔品种的历史价值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牙遗意》,元末明初韩奕撰。《易牙遗意》一书所记菜谱,其烹饪特点多与现代的苏州菜相似。《易牙遗意》中收入“用红曲法”,说明苏州一带用红曲作为肴馔的添色剂已很普遍了。除菜点外,《易牙遗意》中其他各类所收的饮馔品种也很值得重视。[9]有人据此认为《易牙遗意》价值不高。其实,《易牙遗意》除菜点外的其他类品种中,没有一条是从《中馈录》中转引的。因此,《易牙遗意》的历史价值是不应低估的。

《易牙遗意》菜谱及饮馔品种的历史价值

《易牙遗意》,元末明初韩奕撰。关于《易牙遗意》的作者,《四库全书总目》存有异议,推测此书为托名之作,而《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进一步认为《易牙遗意》为“明黄省曾撰”。经研究辨析,还是以韩奕说为比较准确,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韩奕,字公望,号蒙斋。好游览山水,博学工诗。父韩凝,精医理,奕传其术,隐于医而不入仕。与同代的王宾、王履齐名,人称明初吴中三高士。韩奕博学多文,有多首元曲作品流传于世,其文集为《韩山人集》。

《易牙遗意》书影

《易牙遗意》虽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但实际是一部仿古代食经之作。全书共二卷,上卷分酝造、脯鲊、蔬菜等三类,下卷分笼造、炉造、糕饵、汤饼、斋食、果实、诸汤、诸茶、食药等九类。全书共记载了150 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药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该书虽然有部分菜点引自宋代《中馈录》,但大部分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烹饪技艺的总结。

《易牙遗意》一书所记菜谱,其烹饪特点多与现代的苏州菜相似。善用酒、醋提鲜,制作精良,注重色彩,重视用汤。如“腊肉”的制法是:“肥嫩媞猪肉十斤,切作二十段,盐八两,酒二斤,调均。猛力搙入肉中,令如绵软,大石压去水痕,十分干,以剩下所淹酒调糟涂肉上,以篾穿之,挂通风处。”[1]又如“生烧猪羊肉法”:“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匀捶三两次,切作块子,沸汤内随漉出,用布内纽干。每一斤入好醋一盏,盐四钱,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许。供馔亦珍美。”[2]煮熟食之,糟香四溢,咸淡适口。再如“带冻姜醋鱼”的做法是:“鲜鲤鱼切作小块,盐腌过,酱煮熟,收出。却下鱼鳞荆芥同煎滚,去渣,候汁稠,调和滋味得所,用锡器密盛,置井中或水上,用浓姜醋浇。”[3]这道菜有六七道工序,每道都不可疏忽、不可替代,鱼肉的口味可与螃蟹媲美。

关于注重色彩,主要体现在红曲的使用及利用食品的天然色彩上。“用红曲法”载:“每曲一酒盏许,隔宿酒浸,令酥。研如泥,以肉汁浇溥,倾下。”红曲是我国劳动人民创制出来的,是食物着色的理想材料,已有近千年历史,较早的记载见诸五代入宋时陶榖的《清异录》中。用红曲烧肉块等,可以使肉色红艳,逗人食欲。《易牙遗意》中收入“用红曲法”,说明苏州一带用红曲作为肴馔的添色剂已很普遍了。“杏花鹅”则利用了食品的天然色彩,“鹅一只,不剁碎,先以盐腌过,置汤锣内蒸熟,以鸭弹(蛋)三五枚洒在内。候熟,杏腻浇供,名杏花鹅”。[4]朱伟先生认为:“杏腻乃杏花腌渍而成的。”[5]由于杏花娇红,鹅肉腌后呈赤色,似胭脂,故这种蒸鹅又名“胭脂鹅”。

腊肉(www.xing528.com)

在《易牙遗意》中,还收有“捉(提)清汁法”,实即为古代制作清汤的方法,制法简明,颇具实用性。由此又可以看出当时烧菜已注重制汤了。古代没有味精,古代菜肴的鲜味除靠原料本身取得,或加笋汁、蕈汁、虾汁等外,主要靠加鲜汤取得。因此,这“捉(提)清汁法”在烹饪史上是极有意义的。[6]此外,“酿肚子”、“蒸鹅”、“爊鸭羹”等风味菜点,都富有苏州菜的特色。据周履靖在《易牙遗意》序中言,他按照该书食谱制作的菜点,“屟不鞔胃,淡不槁舌,出以食客,往往称善”。这是很高的评价。

用石烹法烙制的石子馍

《易牙遗意》一书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烹饪的技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上古典籍记载有石烹法,具体操作语焉不详,该书却载有“烧饼面枣”:“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硬剂,再用擀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围压一豆深,锅内熬白沙炕熟,若面枣以白土炕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更日不干。”[7]可知此饼是用白色细石子或白土烧热后炕熟的椭圆形面点,是古代石烹法的遗风,由此可以推知古人的饮食风貌。又如火腿的制作始于宋代的浙江,传衍千古,盛名不衰,但是至今尚未发现宋代的典籍中有关制作火腿的记载。该书首次记载了“火肉”(明清时期火腿的别称)的制作方法:“以圈猪方杀下,只取四只精腿。乘热用盐,每一斤肉盐一两,从皮擦入肉内,令如绵软。以石压竹栅上,置缸内二十日,次第翻三五次。以稻柴灰一重间一重叠起,用稻草烟薰一日一夜。挂有烟处。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净洗,仍前挂之。”[8]《易牙遗意》为保存和传播这一古老的腌制技艺,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像“卷煎饼”(即春卷)、“藏粢”(糯米粉豆沙卷)、“五香糕”等亦极有价值。

除菜点外,《易牙遗意》中其他各类所收的饮馔品种也很值得重视。如“酝造类”中的“桃源酒”、“香雪酒”、“碧香酒”、“腊酒”、“建昌红酒”、“醋”、“豆酱”等就值得今人进一步研究,有些酒品今天甚至可以仿制。至于“果实类”、“诸汤类”、“诸茶类”、“食药类”中可以继承、挖掘的东西就更多了。有些是小吃,有些是花卉、果品制作的饮料,有些是食疗妙品,如“糖桔”、“玛瑙团”、“熏杨梅”、“松花饼”、“青脆梅汤”、“凤池汤”、“桂仙汤”、“紫云汤”、“法制芽茶”、“甘露丸”、“豆蔻丸”、“紫云汤”、“法制杏仁”、“法制桔红”等均可以改造,制作出来“古为今用”的。

《易牙遗意》中的菜点部分,有27 条是从浦江吴氏《中馈录》中转引而来的,另有15 条品目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内的菜单相同,但内容却不一样。[9]有人据此认为《易牙遗意》价值不高。其实,《易牙遗意》除菜点外的其他类品种中,没有一条是从《中馈录》中转引的。即便在菜点中,也有像“火肉”、“酿肚子”、“鹿鸭羹”、“蒸鹅”、“卷煎饼”、“烧饼面枣”等若干品种是《中馈录》中所没有的。因此,《易牙遗意》的历史价值是不应低估的。

目前,能够看到《易牙遗意》的最早版本为《夷门广牍》(第十九卷)本,民国年间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据此影印。1984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的校注本,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