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文学题材:三大母题分析

儿童文学题材:三大母题分析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提出“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的观点,将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归纳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这“三大母题”折射的精神生命力将儿童文学的精神意义进行了空前的升华。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感情的升华,但表现形式合乎儿童的口味。作品结束时两人的对话及气氛体现出了母爱型母题。

儿童文学题材:三大母题分析

所谓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如事件、场面、手法、意象,也可以指主题或题材。针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提出“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的观点,将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归纳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这“三大母题”折射的精神生命力将儿童文学的精神意义进行了空前的升华。

第一是爱的母题: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体现这种精神实质的作品母题,便是爱的母题。母爱型母题在内容上,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做爱的传达,使孩子感受到爱的迷人和伟大,也感受到爱的无奈——人生并不由于爱的存在而变得轻松。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感情的升华,但表现形式合乎儿童的口味。在情绪基调上,体现为亲切温馨的情绪基调。

表现母爱型母题的作品在故事中渗透了慈爱与母性,表现慈母的心境和语境,故事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其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以邪恶开始,以婚礼告终,如《灰姑娘》;后母虐待女儿的题材,如《白雪公主》;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危机和波折,如《七只乌鸦》《十二兄弟》(见《格林童话》);大团圆结局(母亲心态的表现),如《小红帽》;语言体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安详,作品洋溢着家庭和睦的气氛,如达尔《女巫》中“我”和姥姥联合起来,最终消灭了英国的女巫们,但“我”已经被女巫变成老鼠,再也恢复不了原形,成为老鼠的“我”与姥姥相依为命。作品结束时两人的对话及气氛体现出了母爱型母题。爱的母题的意义在于渴望母爱,追寻家庭与社会的温暖,体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人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顽童的母题:彰显儿童顽皮、活泼、淘气的天性。在内容上,毫不掩饰地表现顽童的任性与调皮,在审美特征上表现为在意外的认同中获得审美的狂喜,它总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审美基调(情绪基调)表现为奇异狂放。如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卡洛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等。(www.xing528.com)

顽童的母题的意义在于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渴望尽情翱翔天地,体现了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社会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的呼唤。

第三是自然的母题: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内容。在内容上,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审美特征表现为,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感受到无穷的童趣。审美基调表现为悠远率真。如乔伊·亚当森《猛狮爱尔莎》,以纪实文学的形式,配之以狮子爱尔莎的照片,凸现真实感和写实性。

自然的母题的意义在于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使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